什么样的山形才是风水宝地, 怎样看坟墓风水 山形
2023-10-26 09:09:25 5
在安徽有一个跟抗美援朝同等的大事。这个项目,总投资1万亿左右,甚至于科大跟这些工程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却很少有人提到。
1950年6月淮河发大水,1000多万人受灾,无家可归,400多人或被毒蛇咬死,整村整村的人消失不见,洪水没过树顶。
7月毛主席收到了紧急文件以后,潸然泪下,连夜给周总理送去批示文件,紧急讨论治理淮河的方案。
在淮安长大的周总理深知淮河水灾的隐患,于是电令河南,皖北,苏北的相关领导去北京开会。
上游的河南,皖北主张排水为方针,下游的苏北主张上游建水库蓄水为方针。
当时不仅仅这三省领导人参加,其他省份也需要参会讨论,很多省份代表一算账,说你们这治理下来,钱能铺到香港去。
周总理摔了茶杯生气的说道,什么你们我们。
3个月的讨论结束,决定在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治水的蚌埠,设立淮河治理委员会。不管是交通的便利,有火车,还是位置上的折中,还是象征意义,都非常合适。
上古传说大禹治水就发生在蚌埠,市区有大禹雕像。
最终的方案周总理定调,蓄泄兼筹,既要考虑到洪水之害,也要考虑到河水灌溉之利。主要工程段在安徽。
决定施工之前,治理委员会遇上了麻烦,没有水文资料,周总理连夜从军队调了测绘队,安排了仅有的一架缴获的美国飞机负责空中作业,地上也派了大量的人负责测绘。
当时缺乏懂技术,看图纸的团队,就从整个华东所有水利专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全部动员到治淮前线,先实习再毕业。
这些大学生不但负责测绘把关落实,还负责培训民工干部作为技术骨干。在佛子岭一边干一边学。
亚洲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大坝建设以后,这些人才分布到全国各地参与了之后几十年全国百分之八十的水利工程。
为了请到水利专家汪胡祯出山,周总理写亲笔信的同时,又安排了工作人员三次登门造访。
汪老先生在佛子岭水库带着大学生,在洪水,火灾的困难下,领导设计建造了佛子岭水库大坝。
针对当时缺少物质,汪老先生设计了连拱坝,当时这个坝只有美国建造出来。苏联专家不同意,说苏联都没有建设出来,你们没这个水平。
淮河上游大别山里这样的拦水大坝一共修建了9座。9个水库,虽然名为水库,实际的蓄水量是270个西湖的蓄水量。梅山水库一个顶220个西湖!
1950年10月14日正式全线开工,此时抗美援朝即将打响,治理淮河是跟抗美援朝一样当成战争在打的,并且真的派了部队。
当时把准备派往朝鲜的步兵90师,98师,转业成了水利一师,水利二师,
这两件事是放在一样的紧急位置上的,治淮主要是周总理负责,朝鲜主要是毛主席负责。
由于工期紧,必须赶在第二年洪水来临之前建好,大冬天的赶工期连天加夜建设。
为此全线动员了220万民工参与建设,5亿斤粮食,几千万斤食盐,上万船只,车辆,还要有钢筋,水泥,钢扦,铁锹,锤子,竹筐,板车,被子,煤炭等等,几乎把沿线的人全部动员起来,从合肥直接拉人去前线建了工厂。
负责物质调配的是皖北区委书记曾希圣,1952年,皖北皖南合并以后,曾做了安徽的第一任省委书记。
为了赶工期,下着大雪,民众举行土方比赛,很多人直接累到吐血,去世。河坝的泥土是和着民工劳模的血水夯成的。
很多在外地的安徽人,看到新闻以后,自备干粮,返回家乡治理淮河,没有交通工具,甚至于没有布袋,就把棉裤脱了,里面灌上十几斤粮食,步行回到家乡支援建设。
之后的1952年,苏北也动员了百万民工挖了一条168公里人工淮河入海河道,苏北灌溉总渠。
这一期工程以山谷为水库,建设了900公里的沿河大坝,但这只是初步解决小洪水的问题。
自从南宋年间,黄河夺淮入海,导致淮河入海口淤塞,此后800年,淮河发生洪水700多次,有着三年两水灾,两年一旱灾的极端情况,靠着水,要么被淹死,要么被渴死。
为了进一步治本,于1958年再次开建淠史杭灌溉区,兼顾蓄水防洪,水力发电,航船通行,城市供水,灌溉良田多重功能。
需要开挖13条总干渠和干渠, 358条分干渠支渠,8万多条分支渠、斗渠、农渠,总长25000公里,1400个水库,21万个塘堰。挖出来的土方可以绕地球十圈。
到1972年结束时,总计4亿个工作日,修建了长达25000公里的灌溉总长,象征了长征的25000里。可灌溉良田1200万亩,河南区域100万亩,安徽区域1100万亩,占安徽耕地的1-8。
还给子孙后代留下30多个4A级景区。
总体上变水灾为水利。
1969年,科大南迁,本是灾区的安徽,能够接下这么多人的粮食问题,就有赖于淠史杭灌溉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安徽不但减轻了皖北灾区的负担,还有了千万亩良田带来富余的粮食。
2016年12月,安徽继续开展引江济淮工程,打通长江淮河。
这七十年里,安徽在水利建设上总投资一万亿左右,创造效益5万亿左右。70年皖北历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
再加一段吧,很多人比较关注的就是安徽这样的付出,有没有上保河南,下保江苏,是不是只为了自己?我明确的跟你说不是只为了自己。
1975年8月,淮河上游,河南驻马店下了大暴雨,水量是千年一遇的大洪水的两倍,洪水迅速冲垮沿途水库,1100万河南人受灾,500多万房屋倒塌,统计26000人去世,实际远远不止。
这场洪水,很快波及到下游的安徽,河南撑不住了上报必须开闸放水,但是安徽段的领导人也不能让洪水淹了自己的百姓。
双方聚集了大量的人对抗,河南要强行放水,安徽不准放。
这事后来只能上报邓老,李老下令,出动军队爆破皖豫交界处的班台闸。
把下游的阜阳临泉给淹了,安徽淮河沿线所有的居民全部严阵以待,敲锣打鼓,转移粮食,家家户户出人上堤坝堆土,日夜巡逻以防不测。
至于江苏这段,很多人抬杠的就是洪泽水底高,安徽不得不泄洪,只要江苏守着闸门,安徽就别想放水出去。
他们不知道的是洪泽湖曾经就是属于安徽的,为了让下游的江苏有效的管控水利灌溉,划给江苏了,砀山划给安徽了。
所以这事,确实不好说,河南大水,安徽也不让泄,但是不得不泄。下游江苏,安徽想泄水,江苏又可以说我不给你泄!

古书留存的墓葬选地理论大都是上地的,因为大地大都是出于山峦。但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很多平原。在平原地区也出了不少富商和大人物。平原上没有山脉,那墓地选址有哪些方法呢,今天小圣人为大家解读。
文章来自公众号女圣人,ID:nsrzybg,侵删。
对于平原或者少有有山脉的区域,墓地选址主要看地的高低。时下有的风水爱好者总是喜欢谈龙,似乎无龙就无风水,这是不对的。如果到平原上还不断地找龙,只能说这个人是不算懂风水的。古代留下的几本经典阴宅风水著作,多是谈论龙脉风水,少有谈论平原风水,这导致当下的风水爱好者开口闭口都是龙脉。如果误信书,以为平原上四平八稳的地就是好地,这就完全错误了。平原上,反而是有高低起伏的地,才是好地、贵地。这样的地,只要加以合理利用,便能得福。
平原风水有三贵,一贵近水,二贵起伏,三贵地沃。何谓近水,近处有弯环之流水是也。尤其北坟南水、东坟西水、西坟东水这几种格局,既富又贵,家人安详。西北坟东南水或东北坟西南水,也一样。大体上,若坟在南,水在北,则比上面几个稍次一点,也可得福,只是人气不足。何谓起伏,地势高低不平,成一缓坡是也。凡地势有起伏,头宜枕高,脚宜朝低。不可反向,否则损人丁,不旺子孙。北高南低英豪地,西高东低有财气,东高西低长子强,南高北低子无益。若是其它斜向,例如,西北高、东南低,东北高、西南低,也都可以考虑使用,但要掌握一点规律。规律大体是这样的,北方宜高,由于北方高起,所以势必连带着西北和东北也会略高,而不可能矮。东西宜略高,但不必超过北方。西南坤位宜平不宜高。东南宜略高,利于学术,但低而有水也行,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南方宜低,这是相对北方来说的,宜平,宜开阔有明堂。综上所述,可知西北高、东南低,坐西北朝东南,也是吉地。东北高,西南低平,坐东北朝西南,也是吉地。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北方宜高,东北和西北宜低而有水,我不是太赞成,但对事不对人,也勿需争论。这种理论认为正北、正东要高,而东北却宜低而有水。试想,如果这样的话,那东北岂不是形成了一个豁口?试想,如果你坐北朝南,北侧有坚固的墙,是不是很安全?如果在你北墙的东北和西北分别开一个门呢?你是否还有安全感?我认为,正确的风水学理论应该是可以同时满足直接物理意义上的吉凶的。这种理论还认为西南宜高,我也觉得不妥。西南为坤,易经上说坤的特征是直、方、大,意思是平坦、开阔,但开阔并非高耸。
风水上的西南是白虎头,白虎不能抬头,否则伤人。从八卦上讲,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卑,阴宜从阳,故乾高而坤低。这种理论,不仅认为坤高,也认为坎宜高、巽宜高、震宜高,其它都要低。如果按这种标准来布局寻地的话,那我想这种地形真是太幽默了,到处都是豁口。由于该理论比较流行,所以不得不将其提起来一说。本文来自王黛林风水学入门。本书的理论,多依赖实践,和其它风水书的理论都不太一样,所以它是一本不一样的风水书。何谓地沃,草木兴盛者是也。地沃草木兴,宅吉人丁旺。如果一个地方草木兴盛,那这个地方必然是个好地方,它一定有丰富的营养,也有良好的地下水源,不生恶毒病菌,否则草木不可能兴旺。草木兴旺,即标志着此地为旺地,葬之大吉。相反,若草木枯死或没有草木,则多不为吉,葬之家败。有时平原上也凑巧有几个一连串的凸起,这时,可将其视为龙气,即短龙脉。这种地是少有的地,平原上很少见。根据第一章第一节基本定律的学习,我们知道,风水上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才是影响最大的地方,所以平原上少有的这种连续凸起的龙脉,便可以带来充足的贵气。这种连续的凸起,必然是一起一伏,弯曲前行,拥有似走非走的爱意,可输送给葬穴以天然的“能量”。找到这样的平原龙脉后,在其秀气、垂下的一端下葬,头朝龙脉,脚朝低地即可,如此必贵。值得注意的是,龙脉最好有三个以上的连串凸起,如果只是一个凸起,形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孤峰,这样的地方是不宜葬的,更不能葬在凸丘的顶上,否则不能藏风聚气,最后会绝人脉,无后,虽然有可能一时风光。如果阳宅建造在这样的孤峰凸起上,也是一样的结果,或者阳宅中轴垫土很高,出门往两边都是下坡,这也是无财又无后的造型。
平原上的坟多葬于田间地头,有时一块地里有多个坟,而且不是一家之坟。这时,如果有较好的外环境,那么离得最近的坟就占优势了。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弯曲的小河,凸面朝南,环抱北侧。北侧30米远处有一坟茔,明堂大小刚好合适,为大吉之阴宅。但是后来,又有一家人将祖坟葬在此坟的正南20米处。这样一来,虽然这个新坟葬得离河近了点,犯了明堂窄小的忌讳,但它却抢了北侧旧坟的风水,河流的财气被它抢占了。再举个例子,假如平原上找到了一串连续的龙脉凸起,一旧坟葬在龙脉接口上了,但又一新坟却葬在旧坟的后面(头朝之处),也就是旧坟和龙脉之间。这时,这个旧坟的龙脉贵气便被这个新坟抢走了很多。
平原上葬墓,应尽量顺着农田的走向,不宜横着葬。例如一块田地为东西走向的长条形,此时,尽量不要将坟立南北向,而应尽量顺着地块的方向。所选地块若有倾斜,明堂不能太小,否则不吉。所选农田,宜大不宜小,尤其不宜太窄。太窄成狭长形,难发达。这主要应同其它周围葬地进行比较,如果周围的葬地均窄,则自己只需要比他们宽一点即可。葬地不能选择贫瘠的土地,这样的土地葬下去是很难发达的。因为这样的土地不是缺乏营养,就是缺乏水源。下葬的时候,应尽量将挖坑、下葬、埋土等仪式在同一天完成,不宜拖很多天。棺木应尽量选择良好的材质,如此对于亡灵的骨骸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防止侵蚀、啃噬。坟坑不宜挖得太深,容易积水,也不能过浅,否则易遭老鼠、黄鼠狼等凶物同眠,一般以1.5米-2.0米为宜,各地土质不同,可适当调整,不必拘泥。墓坑的头尾宽窄应相同,不可成梯形,如不能保证,宁可头(头枕之处)大一些。
墓坑的底部要水平,不可有高低之分,如果不能保证,宁可头高一些,而不可脚高。有些地区还有采取竖葬的,公众号女圣人,头朝上、脚朝下,或头朝下、脚朝上,这是不好的,尤其头朝下对后世人丁极为不利,但如果当地都是这种葬法,却也无所谓。试问,假如让你乘长途火车,你是愿意一路倒立,还是一路站着,还是一路睡卧铺?如果所在地区蚁虫较多,为防止凶物袭棺,可在下棺时候放一些樟脑、硫磺或生石灰,酸性土壤放生石灰,碱性土壤放硫磺。注意,生石灰极容易吸水生成氢氧化钙,有较强的腐蚀性,所以不宜放多。硫磺虽比较稳定,但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也能缓慢氧化生成亚硫酸。
西高先生女,长子不成器,东高发长男,于财却无益。
北高真是好,生子必多骄,南高不太妙,朝北平安保。
东南西南高,衬得东北小,如此多生女,子孙渐渐少。
东北满凸起,子孙颇有益,儿子排成行,孙子更要强。
坟后有深坑,日久绝人丁,家中多凶险,财运也不兴。
田间地头坟,重看沟渠痕,脑后如有沟,断他人丁愁。
两边都有塘,断他损儿郎,一塘一人葬,此句莫相忘。
如何看财气,黛林告诉你,草青是富裕,草死穷到底。
坟碑生青苔,疾病慢慢来,如若不去除,伤人又破财。
坟上有大树,看它荣是枯,针尖主眼疾,参天出人物。
坟上有大洞,家人必不幸,坟若有崩溃,家人必伤悲。
坟上高压电,财运难相见,坟穴不近火,墓穴不近线。
坟墓建围墙,有事无人帮,如若没有门,便成牢狱房。
坟前藤缠树,家人必受苦,无官有口舌,内外不安和。
近前有沟壕,心肝或肺痨,主人多咳喘,妻子被人揽。
路水有反弓,必定主贫穷,欠债奔他乡,妻子被人抢。
路水若冲坟,伤亡不必问,家财败散光,有子奔他方。
坟上插木剑,血光祸连连,如被施巫咒,凶伤病无休。
坟旁起高楼,绝望令人愁,尽快迁他地,为祖寻安逸。
四面有绝壁,迁坟定无疑,如若不听劝,绝后不需盼。
这主要是帮助大家找规律,而不是给大家一册典籍。以上这些口诀往往有一定的使用条件的。

祖上。。。造反(起义)的。
高中时候才知道,家谱的内容,相当炸裂。。。。
关键词,淮泗地区(黄泛区)。白莲..
有记载的。元、明、清、民国,没有一朝不起义的。
当时有疑问,造反,不给抓起来全杀了么。
为什么人口还能流传到我们这一代呢。
翻阅族谱了解到,
原来活下来的,通过认领遗孀遗孤,迁徙转战,暗地里推选新的首领。
融入到民间组织,继续起义。。。
现在本地区还流行结拜,别家有难,互助领养赡老,
包括女性也结拜姊妹,
我奶奶竟然有结拜八姐妹,她去世的时候,奔丧的来自天南海北,
连湾湾也来了人,说是三妹的后代。
族谱大致记:元延裕元年(1314年),微山干涸,赋重灾荒,民易子而市,灾病饥死遍地。妇人匿山林,男丁结拜兄弟,率众攻县城寻粮,克苍山,邳州,聊城,棣县,逼近济南。
山东巡抚? 于钦? 坐镇济南,开仓放粮,安抚义军,分发钱财,帮鬻儿家赎回孩童。义军乃散。
首领 王XX 姜X 骨干等 投案押往大都,共斩首数百人。
无后者过继延续子嗣,无父母者结拜共养长辈。
返乡互助,亲疏共族一谱。
明永乐十八年,反朱棣。
反清起义无数次,贯穿整个清代
北洋时期反洋人,反军阀,
民国,反老蒋,反小日本,各家各户都有参加地下党,
奶奶的弟弟(11岁)就跟着党员去了苏区,给王六生(开国将军)当司号员。参加长征。
爷爷(13岁)加入微山湖游击队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爷爷跟着解放军,渡长江,赶着驴子挑着担子,为红军提供辎重,跟着部队一直打到海南岛,乃还。
奶奶17岁?化妆成小子,徒步进徐州城给红军卧底捎信儿。刚进城,解放军就围了徐州,国军戒严,奶奶出不了城,给车站旁一个做烧饼的当杂工一个多月,老板娘看中想让入赘,结果发现是闺女家。
奶奶和火烧店女儿结为姐妹,老板娘花十块大洋,把俩姐妹送出徐州城。 这位姐妹就是奶奶的7妹。
日军占山东时,频繁爆发起义,
各户都有被日军屠杀者,剩下的百姓以"拉帮"形式组成新的家庭,
培养年轻劳力,继续起义。
问奶奶,为啥非要这样,
奶奶说,和平盛世,谁无聊去拼命,只为了一口吃的,为了还能活下一口人。
怀疑起义根子在这,这一片儿地方,自古就没安宁过,
感谢新社会盛世,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更一点的抗日反蒋内容=======
奶奶有两个妈,亲妈死于日军轰炸,二妈是游击队遗孀(孩子被日伪杀害),和奶奶父亲结为一家掩护。
日军在占领爷爷家,修了炮楼(泥巴石块夯筑),太爷半夜暗用水浇炮楼墙基,企图泡塌炮楼,被发现,日伪军带走,拷打半死,不招,送回来没挺过一个星期。
山东保安团王洪九杀人如麻,残害的共产党员人头丢在护城河桥墩上,爷爷受委托,深夜潜水捞回,憋气太久,落下肺病。
奶奶在粟裕大军围剿麻匪刘黑七时,送过干粮,被刘黑七残余报复,放火烧了宅子。
解放济南时,奶奶的弟弟已经是侦查队长,路过老家时候却不敢和姐姐相认,担心返乡团报复。
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些战利品:
王八盖子(南部十四式手枪)一把(民政灌了水泥收回),
听说是卡壳之王,日军经常用来自杀未遂。
小日本指挥刀(细细的,全是铁锈),
日军铁轨若干段(当打铁砧板挺好使),
铁头盔两个(日军一个,国军一个),
国民党胭脂盒两个,一大一小,爷爷送奶奶的。不知道缴获那个阔太太的。
小本子三轮车斗一个(窟窿堵上,用来给我当澡盆)。圈中尖尖小车斗,跟个小船一样。
更=====本地百姓的爆表战斗力:怼日军正规军(知友说)。
============更评论区好玩的==========
巧遇一位老乡,我们祖上多年对线。哈哈。
(奇怪他帖子,被屏蔽,不是我举报的)
现在我们是好朋友,
我俩爱党,共建可敬的祖国。
一起为新中国现代化努力中。

座落位置
杉溪,地处广丰区境中部偏东北的丘陵地带,今属江西省广丰区五都镇辖地。古称白濛洲,其形似“金龟下海”,洲上水草丛生,沙滩砾石遍布。宋代堪舆大师吴景鸾钤记:“彡溪山行九顿伏,丙亥相求好迁宿。前有溪流绕如缐,富贵儿孙俱两足。丙向水入卯復亥,主金龟下海形,前有大溪收百福。”(《杉溪地图说》)
“杉溪”地名来历
关于“杉溪”地名的来历,存有多种说法,姑列之,以供参考:
一、《清波杂志》(宋·周煇)载:“衢信间,驿名彡溪,谓其水作三道来,作彡字形。”即所谓发源于天官石南麓的松林、牌门、黄狮三道水源汇聚于此,故称“彡溪”。 二、广丰古县志则称杉溪因“岸多杉木,故名”。 三、《上饶地区交通志》录有宋·李清照《游杉溪》一诗:“溪驿旧名三,烟光满翠峦。须知今夜好,宿处是江南。”并标注:杉溪古称三溪,三与杉同音,因杉溪在这里呈三形,故名。 四、《广丰文史资料》(第六辑)录有李有祥搜集整理的《李清照浪游杉溪》一文,并标注:彡:与杉同音。丰溪从五都流到杉溪这段河势呈“彡”形。故称“彡溪”,后改称“杉溪”。“彡”系“杉溪”之略称。 五、本人认为,尚有如下可能:杉江俞氏一世祖,睦州刺史稠公,因避唐末黄巢之乱,偕其长子珣公避居新昌五峰,其后迁丰邑瑜山,再迁白蒙洲(据《杉江俞氏宗谱》:白蒙洲为杉溪古称)。 杉溪俞氏先祖千里迢迢从遥远的故地来到瑜山、白蒙洲这一方偏隅的陌生之地肇基拓业,因瑜山及白蒙洲之间有大溪穿过,为纪念祖先繁衍生息之故地而以流经新昌附近的“剡溪”来命名该大溪,久而久之,演变成“杉溪”,继而成了新的族居之名。 而在此前,杉溪的地名称呼应该比较随意,如据时任永丰县儒学教谕的陶凯撰于元至正辛卯(1351年)的《文明(杉江俞氏第十七世祖)公孝义里门序》载:“永丰县东行三十里有镇曰:‘杉溪之上’,俞氏世家焉。”即其时曾以非常口语化的“杉溪之上”称俞氏世家之地。据《三迁成家传》载,是时,杉溪分为上村、下村。 又据太常博士,临川危素撰于同期的《杉江俞氏宗谱·永丰俞氏孝义里门记》载:“俞熺世儒家,其先能孝亲急义,所居邑之万岁里,宜有所避,请改为孝义里,且以劝其乡人。”即在同时又以“万岁里”称之。 另据《杉江俞氏宗谱》所录《砥柱亭》之诗意,杉溪当曾被称为“江村”,亦或者是泛称,即江边之村。
鹅湖·费宏(状元少师)
中流孤玙涌云根,上著危亭势更尊。
吹断海风非蜃市,凿开河岸岂龙让。
名高砥柱新题扁,钓喜苔矶旧有痕。
地主多情于我厚,吟诗还拟到江村。
按:上图:丰溪河边望五峰;下图:瑜山外古白濛洲。
沿革简史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永丰【今广丰】县设立乾封、杉溪、柘阳关三个驿站,传递公文,延至元明未变。南宋时曾置“杉溪寨”,是时,街坊商号林立,丰溪帆影如织,成为广丰最繁华的四大商埠之一。及至元朝时,杉溪已发展为水陆码头,“元时商人贩龙泉青瓷者于此登舟”,永平溪舟楫辐辏,穿行如梭,“红石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颇为繁荣的江南小镇。迨明朝占籍四都,里名仍旧,总而名之曰:杉溪。(《杉溪地图说》)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广丰县志》记载的墟集,全县共有十二处,杉溪处其一。
明、清时期,杉溪隶属永平乡,下辖十堡。
民国三年(1914),废都设区。杉溪隶属于作新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开始编查保甲、组织保联、取消旧乡镇制、实行保甲制,杉溪辖有12保、132甲。
民国二十七年(1938),杉溪属广丰县5镇之一,隶于第二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杉溪镇改为杉溪乡,为县直属13乡之一。
1949年5月广丰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初期,废保甲,沿用旧乡镇区划,设城厢、洋口、杉溪、大南、沙田、天桂6区管辖。
1957年初,开展精简、整编,杉溪为县属27个大乡之一,名杉江乡。
1958年下半年,杉溪改设为五峰山综合垦殖场。
1984年进行体制改革,废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五峰山垦殖场从9月起改称杉溪乡。
为加快小城镇建设,2001年11月,原杉溪乡被撤销,所属区域划入五都镇管辖版图。
(本节资料来源:除特别说明均来自《广丰县志》)
奇峰峻岭
境内有山,名“五峰山”,其东与星石山和石鼓山相连,五峰并峻,山色秀丽,土名“五峰尖”,海拔384米。(《杉溪地图说》)
《清波杂志》所载的“其水作三道”,即发源于天官石南麓的松林、牌门、黄狮三道水源在杉溪汇合,并被称为“石杉水”,总长14.8公里。
石杉水,曾承载了杉溪俞氏血火交融的悲壮历史,其在桑口汇合三道水源后蜿蜒曲折,千古不息,出“坝头”,经“五峰”,过“竹涧(槐墩)”,终在社山之麓穿“玉涧”而注入信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丰溪。
按:上图:石杉水流经坝头;下图:丰溪流经瑜山。
石杉水在杉溪境内流经的三座石拱桥。东望长天思故土,空恨惊鸿掠莲湖。
另据《广丰县文史资料》(第二辑)刊登的《具有我县特色的古今石拱桥》(文/吴卫民)一文所载:“今……杉溪乡的里仁桥、……都处于交通要道,虽经历百年,现仍非常坚固。”
而据《杉江俞氏宗谱·旧谱影印·杉溪地图说·光绪己丑(1889)图》显示,里仁桥位于今杉溪坝头往湖田沿方向出口处,该处河道连同桥梁现已被硬化路面全部覆盖。
(上:五峰桥、中:槐墩【竹涧】桥、下:玉涧桥,依次为石杉水流经之桥)
民风重教
从《杉江俞氏宗谱》中对瑜山书院、曲江书院、南台书院,双洲书舍、松涧书舍、桐山书舍、金吾书舍、二方塘书舍等等育教遗址之记载,即已令人为杉溪俞氏先祖对教育之重视程度而叹为观止。
南宋理宗开庆年(1259),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毁于兵火。理宗景定元年(1260),杉溪俞氏第十三世祖俞掞公时任湖南提刑,遂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
掞公辞官后,“居家立义塾、社仓以周宗族異姓之贫者。”掞公与堂弟讳坦,号瑜山公“立瑜山书院,并建义仓,状元徐元杰【从谱载文献看应该为“徐俨夫作《瑜山书院记》”】,邑令卢壮夫为之记。”其兄弟创立的瑜山书院为梓里教育作出的贡献至今为人颂唱。
杉溪俞氏第十七世祖俞熺公,“家学淵源,庆延后裔。”“筑馆收书,啟乡闾之愚昧。”(麟魁婣人周祖泽书《文明公像赞》)
历史的车轮碾过发黄的岁月,其间,杉溪的教育代不乏人,曾担任过朝廷各级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不下十人,而在梓里从事儒教的世祖更是不可胜数。其他如第二十一世祖琨公,号裕斋,即以理学垂名,力训后进,“从吴康斋游,与胡敬斋,娄一斋友,时称湖东四斋。”
而在现代,若论广丰“西式”教育之贡献,则其先行者及奠基者,杉溪俞氏第三十六世祖讳钰,号明如公(1882―1950)就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磨灭的人物。
明如公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获政治学士学位。其加入同盟会,并归国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司令部秘书。后离职返乡,曾任广丰县教育局长。
民国八年(1919)其与周青山一道在上孚(今属横山镇)创办信敬小学;后迁杉溪,改名杉江小学;1928年春,组成校董会,创办私立杉江中学,校址设杉溪宾采局(杉溪乡人民政府原址,今杉溪中学)。1931年迁入县城。1940年秋扩办高中(在杉溪原址上课)。1941年上半年,杉江奉县国民政府令停办。他会同两校校董据理力争,当年下半年,由省教育厅批准复办,与复南合并成立私立三岩中学,分东西两院,东院设在杉溪,西院设在县城西山观,明如公仍被公推担任校长。
1949年后,县人民政府接管该校,并于1950年2月与公办县立初级中学合并,成立广丰中学,校址仍设西山观,4月改名“江西省立广丰中学”。
按:据2004年版《广丰县文史资料》第八辑载“瑜山书院,宋淳佑年间(1241~1252),提刑俞琰创建,址在杉溪。”
(上图:广丰中学;下图:杉溪中学)
家风循礼
声名远播的“杉溪十八弯”,一弄十八弯,弯弯自不同。
弄堂弯弯,细雨霏霏,油纸伞下的那一袭轻纱倩影,曾令多少豪门俊才梦寐以求,聘媒力合。
自古以来,广丰就流传着“十都纸,五都伞,杉溪(四都)姑娘不需拣(挑选)”的民谣。
杉溪的青山秀水孕育出的深闺处子,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多是美人胚子。
另外,由于杉溪古为水陆码头,商贸鼎盛,富甲一方,是明清时期广丰最为繁荣的小镇,从那些难以统计数量的华堂巍宇以及杉溪全部用河滩鹅卵石铺就的里弄小巷就可略窥一斑,所以广丰附近,北至衢乡南及浦邑的那些豪门大族都将同杉溪联姻视为举族盛事。
尤为重要的是杉溪俞氏有着良好的家风教育,对历代先祖循古礼、应现况所积累总结的处世思想及应世经务有着良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
“会拣拣人头(人的品行),弗拣拣家世”,这一广丰俚语说的便是广丰人的择偶标准。“妇之所贵者,柔也”!在世代传承的良好家风熏陶下,杉溪姑娘不但品行高洁,且柔情似水,这种集容貌、家世、品德于一身的淑女,在古时堪称广丰闺门的典范。杉溪外嫁女儿的品行在广丰望族,已知的泉波吕氏、排山周氏、水南潘氏等宗谱中均屡有盛赞。
杉溪“囡宜”正因了上述的优点美德,才有了“不需拣”之民谣在广丰附近区域的广泛传播。
古风遗韵
杉溪――
俞氏肇基,历史跌宕,再回眸已近千年风雨。
岁月洗礼,人文积淀,轻吟唱盛赞万载传统。
有宋以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开公裔孙谨遵崇先报祖,敦本睦族的古训,满怀克绳祖武,光前裕后的决心,不屈地在拼博与奋斗中前行。
敦本稠裔迁古杉,
睦族开系披谱典。
诚尊先贤兴旧梦,
喜看后显扬征帆。
更有多少文人骚客慕名而来!如理学家湛若水、吴与弼、娄谅、胡居仁、吕怀、王阳明,状元徐元杰、唐汝楫、费宏、张昇、沈懋学以及娄谦(监察御史)、夏尚朴(太仆少卿)、李本篆(太常少卿)、周守愚(浙东副使)、潘珪(云南憲所)、费寀(尚书少保)等等历史名人不避山高水远,历尽艰辛而抵杉溪,只为同俞氏先祖在“砥柱亭”、“鸥沙亭”、“曲江书院”等处酬歌唱和,并留下了大量的瑰丽诗文美篇。如杉溪第二十二世祖讳昺亭山公“杉溪之浒有山横枕中流,为一方伟观,构亭其上,榜曰:“砥柱”,……日偕过客游歌其间,视势利泊如也。”
《题杉溪驿》
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茶学家蔡襄从福建入京,留下了《题杉溪驿》一诗:
霄行避酷暑,山路乍萦回。
幽林潜物怪,祕洞蓄云雷。
明月正相向,凉风时一来。
岂敢惮劳苦,畏途诚可猜。
《题杉溪驿》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仲春,千古才女李清照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过程中曾夜宿于杉溪驿馆,并在驿馆墙上以乳名“鲍娘”题诗一首:
溪驿旧名彡,烟光满翠峦。
须知今夜好,宿处是江南。
孔子第47代孙孔传从抚州离任回衢州时,经过杉溪驿,看到鲍娘的题壁诗,吟诵再三,遂和诗一首:
尽日行荒径,全家出瘴岚。
鲍娘诗句好,今夜宿江南。
按:孔传,原名若古,字世文。精易学,操行介洁。建炎初,随孔端友南渡,遂流寓衢州。官至右朝议大夫。晚号杉溪,封仙源县开国男。撰有《孔子编年》、《东家杂记》、《杉溪集》。
《杉溪》
(畿南·胡煦·邑侯会魁)
层峰复岭互回环,曲涧长溪叠叠间。
山借水涵山窈窕,水随山绕水潺湲。
幽人筑室开林壑,小市通舟列阓阛。
覉客偶来逢胜地,蹔凭临眺豁愁颜。
杉溪老街
曾经商铺鳞次栉比,人流摩肩接踵的繁华老街再也不复往昔盛况――伤感岂独鬓霜染,竹马零落寒影孤。
观察第
当年门禁森严,车马鼎沸的观察第只剩下几堵青砖墙还保持着那份威仪,以供后人仰视一一当年乐声尤在耳,厅堂蛛丝可忍睹?
大夫第
破败如斯的“大夫第”是否依然记得其鼎盛时的喧嚣光景一一欲待周公重龀郎,庭院倾圮已荒芜。
连体堂门
十字街弄的三大堂门:岁月于此,带走繁华,留下余韵。
十八弯民居
保存较为完整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八弯民居。”
石路弄巷
一弯弄巷,幽静如许,承载着懵懂少年几多无拘的时光!
偶过舞夕读书堂,驻足抚门唏嘘长。
如歌年华成一瞬,斑驳旧宅自斜阳。
青砖古宅
斑驳古宅,繁华一梦,但那些从高墙飘出的不朽传说,必将被杉溪俞氏裔孙永远颂唱。
为谋前程异乡迁,难见衣锦故园还。
富贵利禄搏时忙,邯郸黄粱梦里欢。
青头作客白首回,满口乡音稚童瞷。
唯有春风依旧笑,敢教青练秀远山。
石框堂门
门石壁立,森然依旧:由这些华堂主人引发的,曾令人击节赞叹的故事,至今听来依然荡气回肠。
虚名薄利缚苍生,古稀耄耋方得闲。
一肩行囊负乡愁,两袖清风自高远。
离家豪言几许壮,归来风物却依然。
暗叹竹马零落尽,回首哪堪忆当年。
观音阁
杉溪观音阁,始建于明初。尔后屡毁屡建,至1942年,日寇来犯,付之一炬,“天运庚午年(1990 ),劈山重建阁”。
佛门圣地,香烟不绝。 五峰立左,龙潭居右。俯瞰一练碧水,背靠万重青山。
杉溪忠坑社(杉江保障)和古戏台
古戏台门联
春秋崇报赛勾龙宴社八蜡吹豳乐岁欢鸣田畯
山水怡情五老峰高杉江川媚知音静听伯牙琴
前山安慶社、王家坂石龍社
前山安慶社、王家坂石龍社
浮桥
上图:远眺杉溪原浮桥(俞方规摄于I963年)
据《大清一统志》载:杉溪有“太平桥:旧名杉溪桥,明万历癸丑(1613),族众改造浮桥,名曰:飞虹桥,后遭洪水冲坏,桥圮,设渡。清乾隆癸卯(1783),族众倡捐复置浮桥,改名:太平桥。咸丰戊午(1858),粤匪扰境,桥毁,复倡捐重整,名曰:承平桥。”
1986年,杉溪大桥建成后,浮桥寻废。
下图:原浮桥码头的链石(大宗祠门前)。
《杉溪渡》
周庆钟
江村风雨过,野渡波流急。
多少待舡人,日暮沙头立。

河北省高邑县原县委书记崔欣元
堵百姓的路放飞机
只为“高升”
这风景出现在河北省高邑县县委大院门前,只见一架退役歼6歼击机被高高立起,作振翅欲飞状,而飞机好巧不巧偏偏要立在路中间,将一条百姓日常通行的大道,给堵的死死的。

这就是当地原县委书记崔欣元的杰作。有大师指点其称,如果县委大院门前竖起一架飞机,再开凿两个水池——太阳池和月亮池,就能形成一块风水宝地,有“日月同辉,一路高升”之意。而就在“风水宝地”建成不久之后,这位书记便被免去了党内外一切职务,最终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来自度娘)
这是一位纯粹的风水大师,一位脱离低级趣味的风水大师,一位有益于人民的风水大师。布了一个小局便铲除了当地为祸四方的贪官污吏,再次为这位充满正义的风水大师点赞。
这正是一念物转心即迷,大师谈笑布反局。善恶到头终有报,书记飞进二监狱。

风水,本人考察过几个墓地,站在半园墓围中,能感觉到一个气场,而站在墓围之外,气场强度要低很多。
风水学,有基本原理:喜回旋忌直冲。观察河道,都是弯弯曲折。自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山沟流水,涓涓细流,都是左冲、右突往前奔流。
因此推理:弯弯曲折的河道,其形,如多个’N’字母串接的符,如有气场沾附在流水之上,流水左冲、右突往前奔流,就完成了对河道的加持,河道靠自然力,形成符。形似,不等於是。不可能有鬼神在河面布气,本人做过实验,把在树上的一片树叶,撕下其的三分一,巳失三分一的树叶,仍旧保持有在完整状态下的气场,观察数月不变。按全息理论,被撕下的部份树叶,它应有一棵树的气场,撕下的树叶与树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气场,当撕下的树叶,落在河面,就完成了布气,流水就载着树叶,沿河道奔流,画出有灵力符。推理,风吹落叶,树、草的种子散落河面,各种微生物的分裂繁殖,都有可能形成开放的气场,达到在河面布气的效果。风从河面吹过,等於空气分子从符的气场中流过,而被激活,当被激活的空气分子,随风漂流,在某处形成一旋迴区,该地就成了一风水宝地。
实验1:睡床上,放松,意念自己的双手、双脚,一 、一先后,隔空触模自己熟悉的某河面,进行布气,要肢体微动与意念配合,操作结束,与人触模在纸上画的符气场一样,能启动全身经络,进入气功态。
有一练功方法:站在河道口,面对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