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字
2024-02-25 22:21:25 2
孔子名字
孔子姓孔,原名叫孔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
孔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历史学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其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有深远影响,此等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的真姓
孔子的姓氏是子,是他祖先的姓氏。
据《左传》记载,孔子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子叔,他的后代以子为姓,就是孔子的姓氏。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扩展资料;孔子,别称孔夫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于鲁国陬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出名的弟子
孔子的十大弟子: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1.颜渊: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9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2.闵子骞: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3.冉伯牛:冉耕(约前544~?),字伯牛,汉族,春秋鲁国(今山东东平)人,孔子学生,为人质朴,擅长待人接物。官至中都宰。有“郓侯”、“东平公”、“先贤冉子”等封号。清光绪《肥城县志》载:其故里冉家庄有冉子祠,冉子庙及冉子墓。
4.仲弓: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出生于菏泽市冉贤集。为孔子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冉雍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5.宰我: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汉族,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6.子贡:(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端木赐。 东周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7.冉有:冉求(前522-前489),汉族,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8.季路: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汉族,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原籍泗水,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见济宁微山仲庙))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9.子游: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10.子夏: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
孔子究竟姓孔还是姓子
孔子由子姓改为孔姓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两种说法: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在商朝走向覆灭后,孔氏家族逐渐没落。为了躲避宋国的权贵欺压和国家内乱,孔子的曾祖父带着全家一起迁移到了鲁国陬邑。为了纪念先祖,孔子继承了先祖的姓氏“孔”。
另一种说法是,孔子的母亲在怀孕时曾梦到天神,并得到天神的启示,说她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伟大的圣人。孩子出生后,为了纪念这个梦,母亲特意选择了“孔”这个姓氏。
无论哪种说法,孔子由子姓改为孔姓都是出于某种纪念或象征意义。
孔子姓子还是姓孔
偶尔有人问,孔子姓什么?
绝大部分人都会立刻回答,肯定姓孔――他的后代那么多,比如孔祥熙、孔令辉、孔繁深等等,后人当然和祖宗姓一个姓。
其实孔子还真不姓孔,他姓子,先祖是商朝开国君王商汤。
在中国古代,一个人不仅有姓,还有氏,孔子姓子但是氏孔,就是孔氏。
我们平时打招呼聊天时所讲的:姓氏名谁?就是姓与氏的连说。
望字生意,姓这个字的偏旁是女,她的含义也就出来了,她代表的是母系,人类最早进入的是母系社会,所以姓代表母系;中国早期的姓,绝大部分都带女字旁,比如姜、嬴、姬、姚、姒等。
但是,随着种族的扩大,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尤其是诸侯不断的分封国家,越来越强调父子相传,就出现了氏,代表父姓的一边。
在秦之前,姓是一直不变的,而氏则可不断改变。
秦之后,姓氏趋于合一,有的家族就只以姓为姓氏,而有的家族以氏为姓氏。
而孔子的后人,显然是选择父氏一方的作为姓氏。
孔子的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