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名字
2024-03-19 01:51:25 4
古人起名字
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乡试的头名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因为乡试中每科必于五经中各中一名,列为前五名,所以第3到第5名,被称为经魁,也叫五经魁;第6名称为亚魁。第7名以后就没有固定的称呼了。

古人那些惊艳的名字
1.碧阑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碧阑”这个名字源自于唐代韩偓《已凉》:“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中,同时,这首诗是反映男女情爱的诗,内涵丰富,曲折委婉,很有韵味。并且,这句诗也很有特点,较好地运用了表色的词,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在诗中,“碧阑”指的是青绿阑干,颜色鲜明,十分艳丽,处处透露着青春气息。所以,为孩子起这个名字,既雅致,又很有气质,这也是一个比较适合女孩的名字。
2.城寒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城寒”这个名字的出处是唐代韩翃《寒食》这首诗中,并且上述这句诗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长安春光如锦、万紫千红的美景,很有意境美,所以,出自这句诗中的好名字,带有一种春城飞花的喜悦之情。同时,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城里,没有一处不在飞花飘絮,寒食天东风扬起了御苑里的柳丝,因此,这句诗很美,并且,这个名字也很适合男孩起名,给人一种霸气高雅的感觉。

3.夕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首五言律诗是借月寄情的名篇,所以,从中为孩子起名“夕遥”,情韵悠远,境界浑融,感情真挚动人。并且这句诗写的是,苍茫的大海上,缓缓升起一轮皎洁的月华,天涯望月你与我同此时,在这多情之人怨恨漫漫长夜,整夜里都在为情人相思。因此,“夕遥”这个名字妩媚可爱,优美动听,同时,这个名字也带有一种仙气唯美的意境,很有韵味。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姓名是每个人的代表符号,是区别每个人的第一抽象特征。然而在近五十年左右,人们对子女的起名,变得相对比较随意,经常带着时代烙印,诸如国、家、民、明、红、英等等。尤其是近些年,两字的姓名增多,因而经常出现重复,甚至经常出现在一个班里就有重名重姓学生的现象,以至于带来诸多不便。
然而上世纪以前,每个人的姓名是非常讲究的。姓名不但是一个人的符号,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希冀和愿望,是华夏灿烂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之一。人的姓名涉及到姓氏文化、语言文字、天文地理、艺术宗教等等多门学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丰富,多姿多彩,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
中国人的姓名,在古代包含姓氏、名字、表号、地望等等。其中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一般情况下只能继承。而名字表号则是由父母或自己命名,以示区别。姓氏名字等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完整的姓名特征,极少出现重复,因而非常科学和富有意义。
姓氏由姓和氏组成,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化。在上古时期,最早为母系社会,由于人们对生理现象了解不多,因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抵抗恶劣环境,是以同母所生的子女组合成的部落共同生活,并且源自神灵崇拜,每个部落都有崇拜图腾,于是结合图腾自称为“某氏族部落”(当时尚未出现文字),氏就此诞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分工合作的形成,人们对男女生理现象有了了解,并且男子生理条件的优势,使得主宰的地位逐渐凸显,于是出现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这时候部落首领为推选制,在部落内为了区别不同父亲所生子女,根据父亲形成了同父团体。随着剩余劳动成果的增多,分配偏向于部落首领或者人口占优的父系团体,这些优势群体逐渐壮大,久之不断淘汰弱者,逐渐形成单一祖先的父系社会。
依笔者推测,“三皇时代”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都是处于过渡时期,一直到了黄帝时期才确立了真正的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社会,产生了文字,为了显示区别,逐渐形成了同父后代的“姓”(当时称为氏,诸如《说文》:“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组成,这说明姓是氏的延续和转变。
然后随着成员的增多,为了追求更多生产资料,氏族部落开始分化,由相近血缘的男子带领出去成立另一部落,为了区分同父后代的不同群体,于是称之为“某某氏”,“氏”的字意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前包含不同姓的大范围的氏族部落,而是同姓以下的小部落,诸如上古时期的“五帝”: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陶唐氏)、舜(有虞氏)等,都是同姓祖先,姬姓,但是氏族不同。
到了夏朝建立封建社会后,随着人口的更加繁衍,姓氏划分更细,尤其是周朝,由于周天子大量分封诸侯,各诸侯依据宗法制度又进行详细划分,因而同一姓氏同一宗族下面会产生很多分支,各个分支都根据自己祖先有不同的称号,也就是“氏”,于是,氏开始迅速增多以表示区别。正如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言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诸如周是姬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孟孙氏、季孙氏等等。
而纵观周朝姓氏,姓延续上古时期的传统,并未发生变化,以表示血脉传承,然而氏却不断变化。氏不但是血脉的继承,更多的是表示身份的标志,还有别贵贱的功能。诸如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并且根据身份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伍子胥原本是伍氏,在其被杀之后,其子逃到齐国,地位大不如前,就改为“王孙”氏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所谓的“礼崩乐坏”),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姓氏也越来越多样化,或祖先姓氏名字,或地名、职业、官职、居处等等,五花八门,非常丰富。如《左传·昭公·昭公三年》记载晋国大夫羊舌肸说:“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可以看出当时姓氏已经非常繁杂。
秦朝统一后,姓氏逐渐合并统一,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一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基本上和秦汉时期没有太多改变。
谈完姓氏,我们再看名字。姓氏是个人的家族血脉符号,与他人共享;名字则代表个人的本身符号,个人独享;并且名和字来历也不相同。在古代,人生下来有名,然而要等成年后才有字,《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说,不论男女成年才取字,目的表示成人,然后人们称呼只呼字不称名,以示尊重。然而在父亲和君主面前,不论自称或他称,只能称呼名不能尊称字。
并且古人的字,并非所有人都有,而是有贵族身份或者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才有。因为在春秋战国以前,读书识字并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学习,一直到了孔子“有教无类”以后,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从那以后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名,还都有了自己的字。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一般来说,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互为表里,或解释,或相反,或相同,因而“字”也叫“表字”。除了名字,有些文人知识分子还给自己取号,以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或抱负;也有别人赠与的绰号,还有的去世后被“谥号”,后人为了尊称,便以号来称呼。
关于姓氏和名字以及表号,上面我们略微解释了其来源和代表意思,下面我们就其中几种略举几个例子。
1、“名”和“字”词意相同或相近,表示并列。诸如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其中芈姓自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周时被封为楚国贵族,后代随姓;屈氏源自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而名和字的“平”和“原”意思相近;正则和灵均,《五臣文选注》:“灵,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则,善平理。”。另外诸如诸葛亮,字孔明,都是亮的意思。周瑜,字公瑾,《左传》:“瑾瑜匿瑕。”,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
2、“名”和“字”词意相互辅助,字为名的解释。诸如唐宋八大家苏轼三父子的名字,就是这个例子,苏洵,字明允,“洵”指的诚然、确实,而“明允”指明察而诚信,是“洵”的延伸。苏洵给两个儿子起名,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抚轼而望,高瞻远瞩;辙,车辙,道路所由也,人过留声,燕过留名,无论功过,与车辙无关,苏洵希望弟弟跟着哥哥前行,一生平安。
3、“名”和“字”词意相互补充、延伸、修饰。诸如三国刘备,字玄德,玄德为自然无为的德行,而“备”则表示具备、完备。赵云,字子龙,《周易·乾》说:“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张飞,字翼德,羽翼丰满,德行具备,自然可以飞黄腾达。
4、“名”和“字”词意相互对立。诸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之意,“退之”则是约束,使其“勿胜过”。宋代文学家晏殊,字同叔,“殊”指特殊、不相同,和“同”的意思刚好相反。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夜晚。
5、以官职和表号称呼。古代人非常讲究礼仪,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此外,有的认为称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袁世凯被称袁项城。
6、以郡望称呼。古代对名门望族和门第非常看重,因而称呼他人有时候用地望加字来称呼。地望也称郡望,即个人姓氏的祖籍地,诸如三国时期的谋士崔钧,字符平,在三国演义里面就加上郡望称为“博陵崔州平”,看起名字自然是敬仰大诗人屈原,因而名和字都是依据屈原而起。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关于名字的例子,诸如有的名和字之间并无关系,只是仅仅起到区别于他人之意。然而不管哪一种起名方式,都是为了突出这个人的明显特征,从姓名和字号可以立刻和本人对上号,从而避免了重复现象。由此可以看到,古人起名非常科学和富有意境,因为组合变化非常浩繁,以至于很少出现同名同姓还同字的现象。
姓氏和名字的传统习俗,从古至今,流传和延续了几千年,一直了上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才完全发生转变,字号已经不存在,只剩下姓名,以至于到了近些年,重名重姓频频出现和遭遇,对人们日常交往带来了不少尴尬,也给人口管理带来了不少难度。
因而,笔者呼吁,希望能够恢复以前的起名传统,每个人不但有姓氏,还有名和字,这样不但人名可以变得更加寓意悠远,富有诗情画意,也显得国人更具有文化素养,更主要的是,可以避免带来重名重姓的麻烦,为人际交往和人口管理带来便捷和减少难度。

有书香气息的女孩名字
有一句话说取名字,女诗经,男楚辞,要取名字的时候翻一翻这两本书确实会找到许多诗意、浪漫的名字,因为这两本书辞藻优美,又朗朗上口。
很多美好的名字都出现在古文、诗词里,想要名字有书香气息,就要给名字一个很好的寓意。比如有名的插画家,夏达,她的名字的意思是:“欲速则不达,达,则兼济天下。”顿时觉得她的名字好高级,配上这个姓也非常好听,人也是非常美好的,她的画也充满古风韵味。
夏达和她的画《长歌行》。
还有一阵微博大火的无脸人插画,画电视剧、电影里的经典人物,引起一阵回忆热潮,其作者名叫“呼葱觅蒜”,作者的名字由来是这样的:蒲松龄《绰然堂会食赋并序》中有一幕戏称抢食的正襟严肃态——“息争心,消贪念,箸高阁、饼干咽,无可奈何,呼葱觅蒜。”遂取“呼葱觅蒜”为笔名。
呼葱觅蒜的插画,虽然所有的人物都没有五官,但识别性很强,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有灵性。
你看,一旦名字有出处,有由来、有特殊的意义,名字就有了特别的感觉了。
所以,想要取名字的时候多翻翻书,会遇到好的名字的,学习从来不辜负人。

公司起名字寓意好的字
您好,以下是一些寓意好的字:
1. 福 (fú) - 幸福、安康、吉祥
2. 聚 (jù) - 聚集、共聚、团聚、聚宝盆
3. 合 (hé) - 合作、合伙、和谐、合家欢
4. 源 (yuán) - 源头、源泉、根源、源远流长
5. 茂 (mào) - 茂盛、茂密、富贵荣华、繁荣昌盛
6. 星 (xīng) - 星光熠熠、星罗棋布、星辰大海、星际迷航
7. 辉 (huī) - 辉煌、辉耀、辉煌灿烂、光辉岁月
8. 翔 (xiáng) - 飞翔、翱翔、翔鹰展翅、翱游天际
9. 禧 (xǐ) - 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福禄寿喜
10. 栋 (dòng) - 栋梁之才、楼栋林立、楼阁云集、栋梁大才

诗经楚辞女孩名字
女孩名字:(诗经楚辞起名有解释只供你参考)
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
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
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
婉兮、婉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婉:美丽。
琼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形容美玉。
美清。《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
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如花似玉貌。
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
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名有出处解释,字有内涵寓意。起名字应该考虑周详具体分析,音形字义体,区域习俗,方言口音,好名字要畅听别致新颖时尚字形简美音韵朗畅意蕴丰富文化内涵诗意优美巧妙别致新颖少见五行互补数理吉祥等。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