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斯诺
2024-04-23 23:06:25 2
名字斯诺
斯诺来到中国,从上海出发,先到了北平(即现在的北京),然后坐火车经过郑州,到达西安。进入苏区后,首先来到了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此后,埃德加·斯诺开始了他“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采访工作,随后写出了令世界震惊的名著陕北红都采访录——《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在出版中译文本时,为防国统区查禁,以利发行传播,改名为《西行漫记》。从此后,他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斯诺与鲁迅的关系
斯诺身上具有坚持真理,坦率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坚持说真话的美好精神。
斯诺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斯诺讲的故事
1红星照耀中国印象最深的人-周恩来
1、肖像: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2、出身和经历:
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本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
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
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在广州与孙逸仙汇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周恩来二十六岁就成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九二五、二六、二七年参加了北伐战争,
蒋介石发夺取了胜利果实,发动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时,他的黑名单上名列第一的就是周恩来。周先逃到武汉,又到南昌,参加组织着名的八一起义,这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他后来在江西和福建的苏区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他谈吐缓慢安详,态度温和地说话,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他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斯诺是什么意思
就是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斯诺的英文
斯诺Snow,绰号,白发者,源自古英语,含义"雪". 参照: EdgarSnow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EdgarParksSnow)(一九○五-一九七二年),美国新闻记者。

斯诺英文名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身高1.82米。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