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男孩名字
2024-04-24 11:31:25 2
满族男孩名字
满族 名字,女孩可以叫宁楚克,或者叫乌林珠,或者叫布尔和玳。 男孩可以叫 费扬古,或者叫苏和泰,或是叫阿林保。 按满洲习俗,称名而不举姓, 满族人的老姓是整个家族的名号不能随便对外使用,所以满族人一般只用名而不写姓,比如:福康安出自沙

寓意好的满族名字
满族名字,女孩可以叫宁楚克,或者叫乌林珠,或者叫布尔和玳。
男孩可以叫 费扬古,或者叫苏和泰,或是叫阿林保。
按满洲习俗,称名而不举姓,满族人的老姓是整个家族的名号不能随便对外使用,所以满族人一般只用名而不写姓,比如:福康安出自沙济富察氏,但不能叫富察福康安,只能叫福康安。
海兰察出自多拉尔氏,不能叫多拉尔海兰察,只能单称海兰察。
敖拜出自苏完瓜尔佳氏,但不叫瓜尔佳敖拜,只叫敖拜,当时汉族大臣称他为敖少保,敖大人,但绝对不能叫瓜尔佳大人或瓜尔佳少保。
启功先生出自爱亲觉罗氏,但对外只称启功,有不懂满族习俗的写信称爱新觉罗启功收,被启功退信附言:查无此人。
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出自翟佳氏,但从来不叫翟佳秉志。
京剧大师程砚秋真名承麟艺名砚秋出自英额索卓罗氏,但对外只称程砚秋绝对不能叫索卓罗承麟。以上说明满族用名习惯与汉族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少数民族的内容就要注意少数民族的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搂下显然不是满族人,对此不了解,让满族人看那样的名字会闹笑话的。

满族人名字一览表
满洲八大姓是指大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但满族八大姓氏排名中并没有大家最熟悉的爱新觉罗氏,因为在满族的姓氏中,爱新觉罗虽然是皇室姓氏但只是个小姓,取而代之的则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这八大姓氏。
1、佟佳氏
佟佳氏本为地名,后因以为姓。佟佳氏氏族甚繁,支系众多,为满洲著姓,各旗满洲旗分均有分布,另佟养正支隶镶黄旗汉军旗分,佟养性、佟养材、佟山、佟养泽支隶正蓝旗汉军旗分,佟镇国、佟标、佟钊、佟养谦支隶镶红旗汉军旗分,是爱新觉罗氏在18世纪主要联姻对象,对佟姓延续后期在奉天地区起主要作用,是清朝后族的主要族群,一说源于锡伯族,托和尔秦氏。
2、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是女真族加古部落的称谓,一作瓜尔佳,后讹称为夹谷氏。而他们就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到明朝末期正式称为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另外,瓜尔佳氏(关氏)家族还广泛分布于东北各地,如本溪、西丰、铁岭等。
3、马佳氏
马佳氏以地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一带。该氏族随军入关后少部分为官,大部分经商。本氏族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旗,后改汉字姓“马”“麻”等。
4、索绰罗氏
索绰罗是地名,今地待考。其族以地为氏,世居辉发、叶赫、讷殷、乌喇、索绰络(今地待考)等地。清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共收录了索绰络氏17支。从整体来看,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均有索绰络氏分布,正白旗包衣、镶白旗包衣也有索绰络氏分布。从旗分来看,索绰络氏主要分布于镶红旗(4支)和正白旗(2支又包衣1支)。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索。
5、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属于满洲正黄旗与镶黄旗,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也是中国在清朝时最重要及拥有最大权力的满洲人家族之一。赫舍里后裔将此姓氏简化为赫姓或何姓,亦有如英敛之的后人以名字中第一个字为姓的特例,在北京、辽宁、吉林等广泛地区有分布,现在汉姓一般以“李”“赫”“或”“何”“舍”出现。
6、富察氏
富察氏又作“傅察”、“富尔察”。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该族世居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蜚悠城、讷殷、额库伦、吉林乌啦、长白山散居九处。后随汉习俗是以改写富.傅.付。富察氏支系繁多,是满族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
7、那拉氏
那拉氏,又译纳喇氏、纳兰氏,满族人的姓氏之一,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至明末,那拉氏分为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那或南。
8、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亦写做“钮祜鲁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钮祜禄氏家族人丁兴旺,在清代满洲八旗中各旗均有分布,不单隶属一旗,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郎

满族名字的历史背景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100个满语女孩名字
“格格”是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号。亲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郡王女称多罗格格,即县主;贝勒女亦称多罗格格,即郡君;贝子女称固山格格,即县君;镇国公、辅国公女称格格,即乡君。
在后金时期,国君(即“大汗”)和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称为“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顺治十七年(1660年)开始把“格格”分为五等:
1、亲王之女:封为“和硕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郡主,侧室所生女为郡君。
2、世子及郡王之女:封为“多罗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县主,侧福晋所生女为县君。
3、多罗贝勒之女:亦为“多罗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郡君,侧福晋所生女为乡君。
4、固山贝子之女:嫡福晋所生女封“固山格格”为县君,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
5、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嫡福晋所生女称“格格”为乡君,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满族男子名字的来源
满族对父亲曰“阿玛”,母亲曰“额娘”,大伯曰“昂邦阿玛”,叔叔曰“昌克赤”。子曰“济”,女曰“义而汉济”,夫曰“畏根”,妻日“义而汉”,娣曰“格格”,妹曰“嫩”。祖母曰“太太”,祖父曰“达达”。岳父曰“阿母哥”,岳母曰“额母哥”。
满族称爷不是祖父的意思,而是对男性的尊称。满族称奶奶,不是祖母的意思,而是对女性的尊称,因此,“旗人男称爷,女称奶,乃极尊贵之名称”。满洲贵族称男仆人为阿哈,称女仆妇为妈妈或嬷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