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宝取名唐姓怎么取名
2024-08-26 16:06:10 2
导读: 牛宝宝取名唐姓怎么用名? 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 杨姓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分析--刘累、刘康公、杨地、羊舌薸 六大民族姓或改姓:以国为氏、陈国共传20世、26王、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台骀的黄姓始祖:伯益的后裔14支,合称十四支 八、赵姓周姓:以国为氏之姓 河南洛阳:周文王的后代和后稷的始祖牛宝宝取名唐姓怎么取名
一、张姓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
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
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
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
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四、刘姓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
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五、杨姓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
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
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
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
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
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八、赵姓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十、吴姓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十一、徐姓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十四、马姓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十六、郭姓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公元前687年灭于秦。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十七、林姓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十八、何姓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十九、高姓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二十、梁姓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二十一、郑姓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郐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二十二、罗姓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穴熊生鬻熊,罗姓便从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宋国立国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二十四、谢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公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二十五、唐姓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尧。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这是出自祁姓之唐。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这是出自姬姓之唐。二十六、韩姓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二十七、曹姓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二十八、许姓许姓的鼻祖是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愿当官的决心。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二十九、邓姓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公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 三十、萧姓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延伸:皇族姓氏1黄帝,姓公孙,号轩辕,又姓姬。因为那个时候姓、氏是分开的,所以又叫有熊氏。按我估计一个姓氏就代表了一个部落,黄帝本人可能兼并或者继承了很多部落,才有这么多姓氏。2炎帝,也即神农氏,跟黄帝是亲兄弟,因为不是一个部落,却明确的说姓姜。大概是游牧部落,以放牧为生,所以养羊的女性占主导,所以姓姜。以下的三皇五帝尧舜禹,少昊,颛臾,帝喾等人都是炎黄的后人,差不多同姓了(有待考证)。3夏朝,是大禹的后代,也可以说是黄帝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就应该姓这个吧。4商朝,明确的说是姓子。5周朝,姓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姓氏,春秋齐国姓姜,战国是田氏齐国,晋国是周王的兄弟国,姓姬,秦国姓赢,楚国芈,后来以熊为氏。魏赵韩都是国君的姓氏。6秦朝,嬴。7汉朝,包括东汉和西汉,都是刘姓。中间有王莽的新朝8三国,曹魏,刘汉,孙吴。9两晋,司马。北方著名的有,石勒建立的后赵,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苻氏建立的前秦等等。10南北朝,南朝,宋(刘)齐梁(都是姓萧)陈(陈)北朝 北魏(拓跋,后改为元),东魏,西魏(都是姓元),北齐(高),北周(宇文)11隋朝(杨)12唐朝(李),中间有著名的武则天建立的周朝,黄巢建立的大齐等,都不是正统。13五代十国,比较乱,主要说五代吧,后梁(朱),后唐(李),后晋(石),后汉(刘),后周(郭,柴)。十国里有前蜀(王),后蜀(孟),南唐(李),南汉(刘),吴越(钱),北汉(刘),闽越(王),荆南(高)等14宋朝(赵),西夏(李),辽国(耶律)金(完颜)15元朝(孛尔只斤,音译)16明(朱)17清爱新觉罗

宝宝测名打分免费测试软件
1、周易起名大师
该起名软件由掌中亿讯开发,需要付费购买。软件参考宝宝姓氏、性别、生辰八字、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三才数理等因素一次可生产数千个好名字,还可以根据笔画数、拼音、五行、指定含某字等方式在输出结果里筛选出满意的名字。软件支持10余种起名方法,如指定取名、谐音取名、生日取名、成语取名、英文取名等,同时具备生辰八字查询、血型密码、星座分析、预产期计算等实用功能。
2、周易生辰八字取名软件
360软件管家中评分最高的取名软件之一,是一款不用联网也能使用,并且真正按周易生辰八字取名的应用程序。取名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平衡生辰八字和五格数理,软件可以根据你宝宝的出生时间,量身打造一个完全平衡你宝宝生辰八字,并且好听又高雅的吉祥名字。除了经典取名功能外,软件还具备取小名、在线测算、育儿知识、取名知识和少儿动画欣赏等功能。
3、千而万宝宝取名软件
热门宝宝取名软件,可根据生辰八字、五格三才分析方法均衡各方面的重要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从9000多万名字中自动推荐出100分的好名字,并给出名字的详细解释,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取名专家。软件还支持起小名、起英文名,并具有万年历、历史上的今天、二十四节气、黄道吉日、星座运程、血型配对等功能。
十大起名软件排行(取名app软件排行)
4、高分五行生辰八字宝宝取名软件
原金名宝宝取名软件,功能强大。它有高分起名、经典起名、五行起名等模式,能根据周易理论,参照姓名学原理、八字、喜用神、名字吉凶、字辈、名字长度、文武、字型、音律、意义、美学、形象、起名心理学、起名禁忌、生肖、签名书写、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三才、成功运等诸多方面,从几百万个名字中,挑选出最匹配的几万个名字,评分达到99-100分。
5、金宝贝取名软件
恒立软件推出的金宝贝取名软件,以《周易》为核心,采用《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起名的艺术》《八字精解》《姓名经典》等众家之所长,依据生辰八字、五格、三才、五行喜用神等因素,一键生成上亿名字。

唐姓男牛宝宝取名大全2021款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
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战斧——刘字的本义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
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说:“刘,钺属”。二、动词,诛杀、杀戮。
《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
《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七、形容词,通“忄刘”,“女刘”,美好貌。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览,回观也”。九、与“镏”字通用。
《集韵》“镏或作刘”。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州附近。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
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
可见,“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
“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
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
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
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
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要的来源。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
《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基始祖又是谁呢?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三、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
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的刘累。
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
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
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
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水出焉,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
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
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
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时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
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
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的回忆。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建尧帝庙,《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
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
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韦之。
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
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由刘氏改为豕韦氏。
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杜伯的故事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
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周朝任大夫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豕韦者国名也。叔假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
其祠叫杜伯祠,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其中《左传》称之为士,字子舆,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的功绩,特将隋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
于是士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的后裔除一支改为士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氏。
士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
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
”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氏、司空氏、隋氏、士氏。
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氏时期。
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士会与刘氏的复兴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
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
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威胁。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
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
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