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宝宝寅时生取名
2024-09-18 11:56:10
导读: 刘姓宝宝寅时生取名 四大才子-唐伯虎 明弘治唐寅与徐径贿赂主考官程敏政 从唐寅到明嘉靖,他所创作的“唐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四大才子-祝允明――阳间地府具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吴门书派“明朝第一”祝枝山 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 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刘姓宝宝寅时生取名
四大才子-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因生於寅年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父亲是商人,希望他考取功名。自幼天资聪敏,熟读经史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但随后父母妻儿及出嫁的妹妹在一段很短时间内相继去世,很受打击,之后在朋友祝允明等人安慰鼓励下,重新振作,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同行的徐径贿赂主考官程敏政,案发后唐的朋友诸穆进谗,牵连下狱,结果遭到罢黜,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续弦离婚。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那里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1514,江西南昌宁王图谋造反,听说唐和文的才名,派人征聘,文称病不去,唐去后察觉宁王的不轨之心装疯脱身。后来,他娶了贤淑的沈九娘为妻,育有一女。唐诗文书画全才,画名尤其大,从小喜爱绘画,稍长即拜著名的专业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所以他的画被认为既有专业画家的功力又有文人画家的气韵,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所以他画中的山水能给人一种真实感,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全能,尤其是仕女最知名,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各大博物馆都很看着他的真迹。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在古人来说不算短寿,但是作为画家,是在盛年去世,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伥伥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何处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盏院门前。生在阳关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具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四大才子-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四大才子-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才子-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刘姓取名最佳排行榜
女宝宝好起名。信手拈来一个。
幼清。《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
淑清。《哀时命》:“中皎洁而淑清”。淑清:善良清正。
琬琰。《远游》:“怀琬琰之华英”。琬琰:泛指美玉。也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如《南史·刘遵传》:“文史该富,琬琰为心”。
以上出自《楚辞》,《诗经》里有很多女孩名。
我的是男孩,想的头大。

属虎刘姓男孩取名
历史上的猎人基本都能打死老虎,有史可查的有曹彰(?-223年),字子文,是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魏任城王。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
孙礼(?-250年),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孙礼为人刚毅而有勇略,曾经为保护魏明帝曹叡而欲独身搏虎,但明帝因担心孙礼有闪失而阻止了他;
周处(238—299年[1]),字子隐。孙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何广位1904-2004赤手捕捉猛虎7只、野牛9头、豹230余只、野猪800多头、狼1000余只,被誉为当代武松。
典韦打虎写的比较详细:旧跟张邈,与帐下人不和,手杀数十人,逃窜山中。敦出射猎,见韦 逐虎过涧 ,因收于军中。今特荐之于公.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北宋顺阳县有个孔县令,获悉有只猛虎窜到城南,当即身先士卒率人前往。虎据山大啸,吏卒大多闻声丧胆,孔县令却凛然不惧,手持猎户毒箭,奋力扑向虎,“逐虎入山十余里”,并用毒箭射杀老虎。
《新元史》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六十二元中记载: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张万户“平生射虎数十”。一日,他去山中砍柴,猛然间一只老虎朝他扑来。他纵身一跃,迅速闪在老虎背后,说时迟那时快,以两只手把老虎顶花皮死死揪住,飞身骑在虎背上。那大虎咆哮起来,把身底下刨起两堆黄泥,做成一个土坑。张万户将虎的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并腾出右手连打几十拳,打得老虎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浸出鲜血来。他接着又猛拔虎髭,使奄奄一息的老虎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关于张万户打虎的非凡事迹,元人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录》也有详尽记载。
明代曾出过两位打虎英雄。令人称奇的是,这两位盖世英雄,一个是小孩,一个是农妇。
明朝中期,浙江四明山地区的象山县,有一个农村小孩在大山深处砍柴,遇到一只受伤的老虎,只见它“行倦而气促”,精神萎靡不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孩纵身一跃骑在老虎身上,并用手抓住“虎阴(生殖器官)”。老虎刚想发怒,只见村童不停地抚摸着虎阴,“虎怒息,且舒畅”,过了很长的一会,老虎竟然舒服地睡着了。小孩跳下虎背,看到身旁有一个老树根,于是他计上心来,迅速从腰间解下捆柴用的绳子,将绳子的一头固定在树根上,绳子的另一头则系住虎的生殖器,然后尽力拽绳,只见虎阴脱离虎身,鲜血淋漓。老虎痛得咆哮起来,几经挣扎便渐渐地断气了。
明末清初的名士钱谦益编选的《列朝诗集》丁集卷九中,收录了浙江鄞县诗人沈明臣的叙事诗《大树村刘氏少妇打虎行》:“润州城南一簇簇,四月麦黄桑佑绿。大树村头刘氏居,短墙三五参差屋。晓炊未罢日始高,卒地猛虎来咆哮,老小出门尽惊走,犬亦唬虎声嗥嗥……刘家少妇夺老姑,气猛视虎如匹雏。手提钢叉刺虎目,虎血溅面红模糊。昨从大树村前走,少妇涤场犹昂首。弱体孱然花不如,徐家子女刘氏妇。”此诗真实记载了明代万历年间镇江城南大树村村民刘松之妻徐氏,虽然“弱体孱然”,但有“英雄胆气”:不仅从虎口夺家犬,救老妇;而且毅然用钢叉刺虎目,毙虎命。《至顺镇江志》卷三记载,镇江民风“人多劲悍”,徐氏打虎事迹,可谓是这一民风的真实写照。
不独古代有真实的打虎英雄,近现代也出了一位打虎将军,他就是赵登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驻守北平的29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28日,132师中将师长赵登禹和他的老上级29军中将副军长佟麟阁在永定门外大红门一带的对日作战中,相继战死,壮烈殉国。
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赵登禹将军身高1米9,勇猛异常,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他“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 赵登禹将军率领的29军大刀队所向披靡,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他还曾只身打死一只猛虎,被誉为“民国武松”。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郊外的德山有猛虎伤人。一次,赵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武松那样将猛虎打死。
《聊斋志异》田七郎 《水浒传》武松,李逵,“打虎将”李忠《阅微草堂笔记》:唐打猎及其后人 徽州唐氏个个打虎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