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个性签名
2024-10-24 04:06:10
导读: 灵魂摆渡永生音乐剧签售会是否会举办取决于具体制作公司和演出团队安排 “你很想要柜子里面的玩具吧”技术要迈大一点步子 中经评论:来访者需要重合、节奏也踩到同一个点儿上,咨询师就得迈开步子追上来 咨询师太早,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扮演咨询师的“不合理”请求才好 心态端正 舍弃小我 放下我执共情个性签名
灵魂摆渡永生音乐剧的签售会是否会举办取决于具体的制作公司和演出团队安排。通常来说,一些大型音乐剧会安排签售会,以便演员与观众、粉丝互动,并为他们签名。这类签售活动可以提供观众近距离接触演员的机会,增强互动和共情。然而,是否举办签售会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演出安排和制作方的决策来确定。如果您对灵魂摆渡永生音乐剧是否有签售会感兴趣,建议您关注演出方或相关活动的官方公告,以获取最新信息。

表达共情的话
共情有五个核心要点。
核心要点一:
共情,是表示理解来访者的意愿,而不仅仅是情绪。
一个小孩子扒着玻璃柜台,盯着里面五颜六色的玩具,两眼放光,咧着嘴一直笑,口水都要落到地上了。
“你看上去好开心呀。”
“你很想要柜子里面的玩具吧。”
前面的回应关注的是情绪维度,从技术层面来说更像是是情感反映。后面的回应相对情感反映更深入一些,反映的是意图,或者说是内心的愿望。
核心要点二:
注意措辞的方向。
“他当众抽了你一耳光,那时你心里一定很委屈吧。”
“你当众挨了他一耳光,那时你心里一定很委屈吧。”
这两句回应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措辞方向上稍有不同,这意味着咨询师所站的位置也是有微妙的差别的。
表达共情时,咨询师与来访者是站在同一位置,看向同一个角度。
这样看来,显然后面那一句在技术上更符合共情的特征。
核心要点三:
咨询师在一定程度上,要迈大一点步子,补充不明确的内容——通常是来访者尚未完整意识到的隐含情绪和意图。
想要站在来访者的位置上,就不能只跟在来访者身后,踩着来访者的脚印前进。想要跟来访的位置相重合,节奏也踩到同一个点儿上,咨询师就得迈开步子追上来。
也就是说来访者会有一些隐含的情绪,或是意图和愿望,这些尚未说出来的部分,是需要由咨询师根据对来访者个人的理解去补充的。
“你当众挨了他一耳光,那时你心里一定很委屈吧。”
“你多么希望他可以在你犯错的时候,上来哄一哄你,抱一抱你,安慰你,而不是让你当众挨一记耳光。”
后面这句共情固然是要冒一点风险的,不过在咨询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也不用过于担心,在我看来只要心态端正,哪怕共情不是那么精准,也好过一直跟在后面踩着来访者的脚印走。
核心要点四:
时机要恰到好处,或者说避免太早,相对于晚来说,早是更忌讳的。
理想的时机有点像是,来访者心里有什么哽在喉咙,就是说不清楚,但是已经隐约意识到了,马上就要脱口而出的时候。
感觉有点儿像是一个人忘了某位老朋友的名字,可还是很清楚记得这个人,话到嘴边只能说“就那谁,那个上学的时候跟a打过架,和b关系挺好的,还跟咱们踢过球呢。他叫啥来着?”
共情太早有一种可能是咨询师太着急。这背后可能是因为咨询师过于想要体现个人的能力和价值,想让来访者或是其他人知道自己在咨询中是起作用的。
这种心态有点像是小学生心里想到答案之后,迫不及待地举高手,整条手臂悬在那儿摆来摆去的,屁股完全离开了座位,半个身子倾斜着,几乎已经站了起来,脸上充满的了急切期待和兴奋的表情。
看到这一幕的人自然会想到,这道题他觉得他会做。
而这正是咨询中最大的忌讳,咨询师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这个道理每个咨询师都懂,咨询过程顺畅的时候还好,一旦遇到困难的情境时,难免会缩回到照顾自己的位置上“防守”,尤其是对缺乏相应困难情境训练的新手咨询师来说。
在刘丹和李松蔚老师《系统式家庭治疗》课程上,老师让学员一对一练习关于收费时的困难情境。
我在扮演咨询师的时候,被搭档扮演的来访者步步紧逼,他硬是提出要加我的微信。那个瞬间我想到的是,“我要怎么拒绝他加我私人微信的‘不合理’请求才好?”下一秒我就意识到不对劲儿,我的思路是歪的,是在为自己考虑,虽然也是想试图维护咨询设置。
我意识到自己在这个期间犹豫了大概2秒,随即心里有些懊恼——还是在关注自己,最后憋不住笑场,中断了这次扮演练习。
我跟搭档解释了一下,刚刚那个瞬间我的心态和位置是如何跑偏的。
随后阐述了一下我认为更合适的思路,顺着来访者的思考去谈。来访者认为加微信是合理的,或是有必要的,或是方便的,那么理由和想法到底是什么呢?以及为什么来访者觉得收费这个事情非要“加微信”才行。当理解了这些之后,再共同协商,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替代。
核心要点五:
心态端正,舍弃小我,放下我执,舍己从人,专注于来访者在乎和介意的是什么,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工作表现会得到怎样的评价。这些在上一点中已经有所体现,在这里只是单独列出来。
情感反映、情感证实和共情,三者有相似,但又有决定性的差异。情感反映,咨询师是站在外部中立的位置,反映第三方客观视角下的情感内容。
情感证实,咨询师像是表明个人立场,跟来访者站在一边,或者说同一阵营,支持来访者的情绪的合理性。
共情,咨询师放弃自己的视角,试图与来访者位置重合,呈现来访者本人的主观视角中的内容,其中包括情绪、认知、意图、愿望。
总的来说,共情是一个比较积极正面的技术,以至于在生活中人们一再强调它的好处。但是,仍然需要掌握尺度、时机和具体情境。

什么叫过度共情
过度共情别人很辛苦的意思是不要过于沉浸于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中,否则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
当我们过于共情别人的情绪时,往往会放大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导致自己的情绪跟着波动,失去平衡和自我控制
过度共情也可能会让自己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无法为自己的利益和幸福着想
当我们关注别人的情绪时,可以选择正确的方式表达支持和关心,协助别人解决问题
同时,在维护自身心态的基础上,发掘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获得更好的心灵健康和生活品质

人与人不能共情的句子
1. 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他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并且赋予我们生活的能量方向和目的。
2. 共情式倾听能把我们带入一个可以相互理解的亲近空间,在那里可以合情合理地进行想法与感受的互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3. 共情能发现我们所镜映的这个世界中隐蔽的细微之处,也能反馈出我们所共享的体验中的共性和差异。
4. 为了理解他人及他人的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通过共情带来的以他人为中心的视角,我们的问题变得不再那么难以理解,我们的世界也得以扩展,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让自己参与到他人的生命中去,借此我们也将实现自我的蜕变。
5.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共情的两面性是指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既能用来助人,也能用来害人。
6. 共情并不是一种突然涌过、将人笼罩的感觉或感知,而是对世物表象之下的内容所进行的富于智慧又充满敬意的探索。
7. 共情推理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读心术,共情可能是头脑能做的第二伟大的事情,而最伟大的就是意识本身。
8. 理论和标签可能会让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更容易把人们的行为同质化,但是它们无法阐明是什么让一个人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而另一个人却选择一条不同的路。
9. 共情永不放弃。共情深知人们精神之强韧。用在善意助人方面,共情绝不会使用“败局已定”或“没有希望”之类的词语。

共情的高级说法
共情的高级说法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高级同感共情等。“共情”是“将心比心”(“Empathy is feeling with people”),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the capacity to place oneself in another's shoes”)。
如卡可夫认为,高级的同感共情是,“可以使自己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并仍然知道自己可以随时返回自己的世界中,自己所感受到的每一件事都是‘假设’的”。

共情的文案
无论是你的伤痕还是你的痛苦,我都愿意陪你一起度过。让我们狠狠共情。
不要害怕展现你的痛,我会和你一起分担。让我们狠狠共情。
理解你的痛,让我们一起狠狠共情。
你的痛,是我的痛;你的快乐,是我的快乐。让我们狠狠共情。
感同身受,聆听你的故事,让共情更深刻。
虽然你不能完全理解我的心情,但请相信,我的共情源自于真挚的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