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名字
2023-11-20 17:25:23 2
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头名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唤作探花。状元、榜眼顾名思义都好理解,元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词的来历颇有趣味。
自唐中宗开始,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政府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指定在长安当时著名的公园-曲江以示祝贺。又因为时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烂漫之时,又名“杏园宴”。宴会开始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以助喜庆,遂称为“探花郎”。
查到北宋科举时探花作为一甲三名的美称,不知出典何处,待考。
古龙小说里有名的小李飞刀又叫小李探花,不知道古先生是不是暗蕴古义,一夸李寻欢文才好,二夸长得漂亮,三夸性子风流。因为唐宋时人召妓并不犯禁,政府还大力提倡。所以当新科进士选出的探花郎外出寻花时,杏花簪满头的同时,也多半会邀上几朵人面桃花吧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和、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试卷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考卷。到了康熙年间,中年时的康熙对书法产生爱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流风下,纷纷勤练书法。而这个风潮对于状元的择取也有莫大的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试拟吴昺为状元,可是康熙喜欢第二名的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钦点的状元了

金榜提名 状元及第 蟾宫折桂 这几个都是说中状元的 登龙门 雁塔题名是说中进士的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钱学森 1934-1935年在清华大学航空系学习,中将(临时,文职特级),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
●程建宁 1951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肄业,中将(1988年晋升少将,1995年晋升中将),曾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党委书记。
●谢希仁 1952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中将(1988年晋升少将),曾任解放军通讯工程学院副院长。
●汪致远 1966年清华大学工物系毕业,中将(2001年晋升中将),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子信息部部长。
●贺鹏飞 1970年清华大学精仪系毕业,中将(1988年晋升少将,1994年晋升中将),曾任海军副司令员,贺龙元帅之子。
●徐小岩 1975年清华大学自控系毕业,中将(1995年晋升少将,2006年晋升中将),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徐向前元帅之子。
●刘国治 1983年清华大学工物系毕业,1992年获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中将(2004年晋升少将,2013年晋升中将),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防科工委马兰核试验基地(21基地)司令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主任。
●张铁健 2001—2004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进修班结业,中将(2000年晋升少将,2006年晋升中将),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沈阳军区副政委。
少将
●李 伟(李鼎声) 1934—1937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学习,少将(1964年晋升),解放军总政治部原宣传部长。
●李 震 1937年清华大学肄业,1955年开国少将,后任公安部部长。
●黄乙武 1937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41年化工系毕业。专业技术少将,后勤工程学院原副院长。
●陈芳允 1938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少将,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宝麟 1944年清华大学研究院生物研究生毕业,文职少将(文职一级),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一级研究员。
●朱光亚 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少将(1998年晋升),文职特级,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殷之书 1945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少将(1988年晋升),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副系主任。
●慈云桂 1946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少将,中国科学院院士,银河机亿次巨型计算机总设计师,中国计算机之父。
●陈绍忻 1950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海军少将,原海军工程学院(现海军工程大学)副院长。
●罗 云 1950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海军少将(1993年晋升),我国海军第一位晋升为将军的专业技术干部。
●许心文 1950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海军少将(1988年晋升),曾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
●卢世璧 1948—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
●高伯龙 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陀螺专家,原哈军工教授。
●金怡濂 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少将(1988年晋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黄庆华 1951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少将(1988年晋升),原装甲工程兵学院院长。
●张履谦 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少将,反导用单脉冲雷达、远程相控阵雷达研制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绍钧 1951-195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少将(1988年晋升),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21基地)司令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冀胜 1952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少将(1990年晋升),军事化学专家,防化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 浩 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少将(1988年晋升),原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委员。
●包慎良 1952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海军少将,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陆载德 1953年清华大学毕业,少将(1992年晋升),解放军一等功臣,国防科工委白城兵器试验基地总工程师。
●毛用泽 1953年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化科研专家、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专家。
●张涵信 1953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1959年力学研究生班毕业,少将(1990年晋升),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29基地)副总工程师。
●吴慰祖 1950—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试验中心(29基地)副司令员。
●高锡康 1950—195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航空系,少将(1988年晋升),中国空气动力研究试验中心(29基地)副司令员,先后主持或组织多项航空航天器型号的风洞。
●王永志 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学习,少将(1992年直接晋升),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柳克俊 195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少将(1994年晋升),海军装备论证中心总工程师,曾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
●陈文贵 1958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少将(1989年晋升),原公安部消防局局长。
●黄 豹 1959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少将(1991年晋升),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司令员。
●兰文长 1961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少将,海军总装备部电子部部长。
●周丰峻 1962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文职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专家。
●伍绍祖 1963年清华大学工物系毕业,少将(1988年晋升),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及北京2000年北京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执行主席。
●陈 达 1963年清华大学工物系毕业,少将(1993年晋升),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工委原副主任,我国首次核试验取样队第一组组长。
●赵长安 1963年清华大学动力系毕业,少将,第二炮兵工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林炳湘 1963年清华大学工化系毕业,少将(1992年晋升),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总后勤部生产管理部副部长。
●康锡章 1963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文职少将, “某型战机超视距目标指示系统”总设计师。
●许四林 1964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少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谋长、副司令员。
●马富学 1964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少将(1992年晋升),原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院长。
●张利兴 1965年清华大学工化系毕业,少将(1997年晋升),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21基地)研究所研究员。
●张羽钢 1965年清华大学自控系毕业,少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研究员。
●赵业福 1965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少将,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卫星测控总工程师。
●周承材 1965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1968年同系研究生毕业,少将,济南军区司令部(72959部队)高级工程师。
●范如玉 1966年清华大学工物系毕业,少将,原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21基地)司令员。
●陈严彬 1966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少将(1996年晋升),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主任(总装26基地司令员),后任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
●董润礼 1966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少将(1995年晋升),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总装25基地)总工程师。
●朱凤蓉 1966年清华大学工物系毕业,少将(1998年晋升),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21基地)研究所研究员。

周自齐
清华大学的前身叫清华学堂,是由山东人周自齐创立的。周自齐这个山东男子,从小就展现出了自己在学习上的超群能力,在17世纪末出生的他,恰逢中国最苦难的时刻,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去了美国留学,学习了西洋人的文化,回到祖国的怀抱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改变落后的中国,就必须要兴办教育,所以在1911年,周自齐开始着手创办清华学堂,从学校的地址以及招聘老师,还有招生的计划,周自齐都亲力亲为

全国高考状元排名前十名
一、福建历年高考状元
1、2010年:文科状元:伊然 分数:659 学校:平潭一中理科状元:
骆雅婷 分数:691 学校:厦门一中
2、2009年:文科状元:方洋 分数:678 学校:武平一中
理科状元:蒋艺 分数:713 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
3、2008年:文科状元 何润夏 分数:662 学校:福州一中
理科状元 吴宪 分数:674 学校:永定一中
4、2007年:文科状元 罗宏晟 分数:661 学校:尤溪一中
理科状元 陈默 分数:702 学校:漳州一中
5、2006年文科状元:曾春明 分数:673 学校:泉州七中
理科状元:郭程宁 分数:688 学校:福州一中2005年
二、山西历年高考状元
1、2012:刘艺峰文科,贺凯理科。
2、2011:文科杨亚楠,郝浩然理科。
3、2010:赵仪文科,
4、2008:王越文科,李冉理科。
5、2007:赵永胜文科,贺鼎理科。
6、2006:郝乐文科,丁维聪理科。

1.中国古代的状元,一般是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另外还有比喻在本领域(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
古代状元通常为男性。
2.现代的“状元”,一般指的是“高考状元”,也就是对在各省高考中取得第一名的考生的别称。
或者在某个领悟的的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有时候也会被称为“状元”。
现代社会中的“状元”没有性别之分,无论男女,只要取得第一名,就会被别人称为“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