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名字
2024-04-18 12:36:25 3
白族名字
据专家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早有姓氏的只有3个民族,即广东连南瑶族、俄罗斯族和白族。除非较为边僻的那马支系,白族都少不了有姓氏,这显然是受汉族的影响,即姓氏一直成为了汉族或白族区分血缘关系的标志。隋末唐初居住在洱海边的白族先民“河蛮”就拥有“数十姓,以李、赵、杨、董为名家”。至今,我们在白族民居的照壁上还能够普遍见到四个题字,除了有“紫气东来”“苍洱毓秀”等外,还有“百忍家风”(张)、“清白传家”(杨)、“工部家声”(杜)等等,其典就出自汉族的名人传说。此和“来自南京应天府”的说法一样,都是想把自己的祖系拉扯到汉族那里。 白族人取名喜欢用神、日、月、山、海、花、鸟等象征着力量和美丽等词汇,白族名字中常用的“易长”“大日”“观音”“妙音”“天王”“那陀”“诸天”等都是佛、菩萨的尊号,而“般若”“腧城…‘金刚”等,则是经典名称,“梵僧”为初传佛教密宗的印度僧人。南诏中期以来,特别是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许多虔诚的阿叱力,乃至一般的信徒,都诵持佛典,修行本尊。因而往往以本尊或佛典之名号为己名。在这些名号之中,用观音起名者最多,这也是因为佛教密宗教派特别崇拜观音的结果。总之,用修行本尊或经典为名的习俗,是深受佛教密宗教派影响所致,是白族起名习俗在佛教密宗教派流行之后而引起的巨大改变。 白族人起名没有姓,白族先民最早采用汉姓,当在汉晋之世。据史书记载,诸葛武侯南征之时,赐白王仁果之九世孙龙佑那姓张,称张龙佑那。到初唐时期,张龙佑那后裔张乐进求曾受唐封赐,为三赕白大首领将军。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称洱海周围有数十百部落,有数十姓,杨、赵、李、董是名家。《蛮书》载渠敛赵(诏),大姓有王、杨、李、赵四姓。足见在隋唐之际,汉姓在洱海周围的白蛮之中已较为流行了。《南诏德化碑》碑文中可辨识的汉姓有五十个,《南诏图传》中有十六个,说明南诏时代汉姓的采用早已很流行。从没有姓氏的父子连名制到“冠汉姓父子连名”制,是汉文化对白族取名习俗所起的巨大影响。 冠姓起名渐渐形成了白族人的取名习俗,尤其是冠汉姓最多。冠汉姓的父子连名制中,由于白族语音节的特点,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名字中就出现了“三字名”或者是“四字名”。如《南诏德化碑》碑文中的三字名有张高大山、秦爱波罗、李虹美丽、周田共同等十人,《南诏图传》中有王喜进取、刘望高贵,《蛮书》中有刘王起生、蒙大网罗、李非乐进、许不罗菲、章花信苴、杨丽春晓。这些姓名之中,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往往代表一种意义,如“信苴”为王子,“乐进”为虎王,“波罗”为老虎。 南诏中后期,在白族的三字名中,又出现了一种带有佛号的三字名。即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为诸佛、菩萨尊号或佛文名,最后一个字是本名,此种取名方式在大理国时期颇为流行,元、明时期亦有此风习,见于记录者甚多。如:《皎渊塔碑铭》(立于大理国天开十六年,公元1221年)为“苏那陀智”书丹,碑文中有“高观音政”等三字名;昆明大理国地藏寺经幢《造幢记》中有“高观音政、高观音明”;大理凤仪北汤天董氏家谱碑文中有“刘金刚田、李法华镛、周大乔林”;千寻塔出土石刻佛像之题记上,有“刘药师祥、陈观音锦、赵诸天仑”等。此外,像“陈药师齐明”之类的四字名亦非罕见。
白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 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 白族人民从唐代开始曾经使用过以汉字为基础的方块白文,以记录白语。由于汉族和白族的交往,白族人长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所以白语里含有大量汉语词汇,汉文很早就成为白族通行的文字。
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好听白族名字
白族年节即白族的春节,是白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
白族人姓什么的最多
白族主要和常见姓氏
杨,段,赵,董,高,李,张,王,苏,钟,杜,施,茶,许,寸,阿,皎,徐,马,刘,陈,谷,那,寇,颜,戴,胡,金,何,罗,余,尹,郑,字,谢,洪,欧阳,龙,周,龚,黄...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
云南26个民族列表
云南聚居的少数民族如下:
1、白族:大约156.1万人口,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2、彝族:大约502.8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州、玉溪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和昆明市;
3、哈尼族:大约163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红河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4、傣族:大约122.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州、普洱市和临沧市;
5、壮族:大约121.5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曲靖市;
6、苗族:大约120.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市;
7、回族:大约69.8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曲靖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州和玉溪市;
8、傈僳族:大约66.8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
9、拉祜族:大约47.5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普洱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10、佤族:大约40.1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临沧市和普洱市;
11、纳西族:大约31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丽江市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
12、瑶族:大约31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3、景颇族:大约14.3万人口,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14、藏族:大约14.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
15、布朗族:大约11.7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
16、布依族:大约3.8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罗平县鲁布革乡、长底乡;富源县古敢乡;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
17、阿昌族:大约4.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和保山市;
18、普米族:大约4.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丽江市、怒江州和迪庆州;
19、蒙古族:大约2.3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自治乡;
20、怒族:大约3.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21、基诺族:大约2.3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2、德昂族:大约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临沧市镇康县军赛乡;
23、水族:大约8830人,主要聚居在曲靖市富源县;
24、满族:大约1.4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玉溪市通海县;
25、独龙族:大约6300人,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注:云南共有2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25个,还有一个是汉族。
白族姓名特点
杨高李董、张赵段王、何杜,是大理白族的十大姓氏,每个姓氏都有其特定的照壁题字,要是你去大理人家做客,看到下面的题字,你也可以马上就知道主人的姓氏,这就是大理白族独特的“家风”文化。
杨姓题书‘清白传家”(或“清白家声”)
杨姓照壁上题写的“清白传家”,源于东汉杨震清白为官的故事。因此“清白传家”成了后世杨姓人家教育后代的光辉典范,也借此表达他们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白族杨姓人家照壁也题“清河世家”、“四知家风”、“清白人家”、“关西世第”等等,基本上是同一个意境。
李姓题书“青莲遗风”(或“诗酒家声”“陇西世第”)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所以白族的李姓,便把“青莲遗风”题写在自家的照壁上,鼓励子孙后代像李白一样,饱读诗书,入室升堂。
董姓题书“南诏宰辅”(或“九隆后裔”)
董姓照壁上题书“南诏宰辅”,说的是大理白族董姓始祖董成曾经为南诏国清平官的事。董氏门宗南诏时期有官臣至宰相,因此以“南诏宰辅”光耀门第,以示后人。
张姓题书“张公百忍”(或“百忍家声”)
“百忍家风”是张姓人家教育后人的家风,源于唐代养生家张公艺的传说故事。张姓将“忍”字作为家风代代相传,《张氏家谱》也成为“百忍家谱”,有些地方张姓祠堂称为“百忍堂”。白族张姓也通过在照壁上题写“百忍家风”通过此弘扬“忍为高,和为贵”的传统人和精神,借以期盼“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
赵姓题书“琴鹤家风”
赵姓照壁上“琴鹤家声”的典故说的是北宋赵抃为官清廉的传说故事。后世裔孙为颂扬赵氏先祖赵抃为官俭约、轻车简从的高风亮节而以“琴鹤”标额其堂,因此,“琴鹤家风”、“琴鹤之声”也就题在了赵姓人家的照壁上。
高姓题书“龙翔凤裳”(或“龙凤呈祥”)
段姓题书“持苟家声”(或“京兆世第”)
王姓题书“三槐及第”
何姓题书“水部家声”(或“山高之亭”“瑞蔼卢江”)
杜姓题书“工部家声”
除了十大姓氏题书以外,其它姓氏也有各自的题书。
“明道家风”为程姓
“渭钓家风”为姜姓
“眉山挺秀”为苏姓
“绛帐家声”为马姓
“濂溪世第”为周姓
“富春家声”为严姓
“尹浴渊源”为尹姓
“太岳寂声”为许姓
“注礼家声”为代姓
“文带家声”(或“石渠世泽”)为施姓
......
除了按照姓氏题书,白族人家也会根据院落的方位进行题书。院落之东的照壁一般题书“紫气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