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取名典故
2024-07-31 00:21:10 2
导读: 宝宝取名典故 历史名人起名的那些故事 李四光填入登记表误改名为李四、张恨水、徐悲鸿等 施端彦:悲鸿自纶 发愤绘画 茅盾原名沈雁冰的“幻灭”与“矛盾”二字作笔名 从“庆春”到“舍我” ――来自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老舍” 从“沫若”到“乐忧”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的“诗与远方” 从“知乐”到“乐观”宝宝取名典故
历史名人起名的那些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人是如何起名的。
1、我国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因受《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启发,22岁时改名王朝闻,表达自己寻求艺术真谛、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3、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可是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但是叫“李四”这名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便叫李四光。
4、我国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末句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醒悟到时间如流水,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于是改名张恨水,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
5、我国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有一次,他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冷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从此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悲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6、《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彦。他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不流畅,难于卒章,于是弃笔掩卷,不愿再写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对他颇有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以后他干脆更名为耐庵。
7、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便听从朋友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叶圣陶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然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8、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字,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个字又有讲法,是“舍我”也就是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边加上一个“老”字,当作自己的笔名。19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正式署名为“老舍”。
9、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在江苏金坛县“乾生泰”小杂货铺呱呱坠地后,父亲华志祥刚好背了一个箩筐进店,这时接生婆向他贺喜,年过四十的父亲把儿子抱在怀里,笑嘻嘻地看了看,然后拿过一个箩筐,轻轻放到里面,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筐说:“进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从此,这位后来成为著名大数学家的名字一直没改,老人起的名字虽然有封建迷信的因素,可也不妨碍华罗庚在数学领域作出伟大贡献。
10、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这是什么意思呢?“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论语取名
乐忧
“乐忧”这个名字出自“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中,这句话也讲述了,学习和一些有趣的活动,是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的,并且,这句话也很乐观,表达了乐观主义者的价值观,因此,从中为孩子起名,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蕴藏在其中。同时,也寓意着孩子一生能快乐无忧愁。
知乐
“知乐”这个名字出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文章中,这句话讲述了,爱好志趣的重要性,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如果把这个当作是乐趣,忘记了过程的烦恼,那就很快乐。这不仅是一种智慧,而且也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因此,“知乐”这个名字,既有知足常乐的寓意,又是希望孩子知道生活的乐趣。

适合取名字的典故
《咬指心痛》《陆绩怀橘》《卧冰求鲤》都是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第一个是曾子的。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第二个是当然就是陆绩的故事了。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第三个是一个叫王祥的人的故事。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替父从军》当然指花木兰了。流传最广的是《木兰辞》,你也可查一下详细的内容或者译文。就是可汗征兵,上面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但是又没有儿子代替。花木兰念及父亲年迈,为尽孝心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历经十二年的艰辛,终于衣锦还乡,最后才让战友们知道木兰
是女郎。
《二子学弈》是讲的弈秋和他两个徒弟的故事。是孟子的作品。原文是: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人随之学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下棋的时候总想着把天上的天鹅射下来。就是告诫后人学习要一心一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