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于杨
2023-12-21 18:39:51 2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晋国君主晋武公次子姬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宣王幼子姬尚父的封邑,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广韵》、《通志》中的记载,西周王朝的君主王位由周武王开始,不计周定公、周召穆公的共和执政的十四年(公元前841~前828年),第十二传至周宣王姬静时,已是西周王朝的晚年,整个王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周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叫姬尚父,但他在周宣王执政的四十六年间(公元前827~前782年)一直未能获得封爵,大概是因为出生得很晚,年龄过小之故。
直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姬尚父才被封于杨邑(今河南鹤壁),侯爵,所以在史籍中称他为杨侯。姬尚父在杨邑建立了一个小诸侯国:杨国,与姬杼之杨国同名。
姬尚父的杨国存在时间不长,在春秋时期即被同宗的强大晋国所兼并,具体灭国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亡国之后,原杨国侯一族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故封邑名称或国名为姓氏,称杨氏,世代相传至今,形成杨氏的另一支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夷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北齐大臣叫箕元,子姓,传说是古箕氏朝鲜的后裔。
后来,他陪同北齐公主下嫁高句丽国,被高句丽王封为上堂伯,赐予清州为食邑(今韩国忠庆北道清州)。之后,他改姓氏为杨氏,成为朝鲜半岛杨氏的开派鼻祖,其后裔子孙皆称杨氏,以清州为本贯。
迁徙分布:
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六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十位,皆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四千九百二十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8%左右。
杨氏的发源地有二:一是在今山西境内、二是在今河南境内,后皆为晋国所吞并,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主要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1.秦、汉之际:
杨氏族人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杨氏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朝时期,杨氏族人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氏族人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2.晋、唐时期:
是杨氏族人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朝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氏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隋唐以后,杨氏族人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3.宋、元时期:
杨氏族人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
宋朝末期,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
元朝时期,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朝末期,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4.明、清时期:
明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明之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杨氏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总之,杨氏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1.郡望: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期,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岐阳郡:亦称关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宝鸡建立,,属内史地。
2.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亦称桓农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平襄堂。
岐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关西堂、雍邑堂、中地堂、秦凤堂、扶风堂、风翔堂、凤邻堂、天兴堂。东汉朝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因以为堂。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堂为堂号。

于可佳:可嘉,可喜。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上官逊《松柏有心赋》:“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千尺而恒冒雪凌云……故其劲节可佳。”
运用典故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另一方面,名字取自经典诗句或典故,富于文化气息,也是提高名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宝宝起名时,典故化名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用其本意,第二种是借“典”发挥,赋于新意或者是旧词新用,借词反用。

于宝宝的出生真太阳时:2006-1-29 18:17 生辰八字:乙酉年 己丑月 戊午日 辛酉时 八字五行得分情况: 火10; 土27.5; (同类得分:37.5) 木10.6; 金36.48; 水3.3; (异类得分:50.38) 相差:-12.88 综合旺衰得分:-12.88 八字过弱 。
候选名:于耀丹 于凌畅 于宝哲 这几个都是最专业的吉名,符合生辰八字起名喜忌,五行、五格都是满分。在适宜入名的汉字中,满足五行平衡、五格满分的吉名组合成百上千,可以全部推算出来根据自己心愿挑选最满意的。但我不了解你的个人喜好,只能尽力按一般人都喜欢的原则选了几个供你参考、打开思路,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于恒舒 于恒昊 于恒毓 于恒 桦 于恒松 于恒羽 于恒繁 于恒胤 于恒尧 于恒羹 于恒杰 于恒 俊 于恒茼 于恒朝 于恒涛 于恒权 于恒智 于恒慧女孩子 于恒茹 于恒静 于恒霞 于恒娜 于恒伊 于恒柯 于恒琳 于恒棋 于恒馨 于恒蕊 于恒芯 于恒 香 于恒禾 于恒 宜 于恒欣 于恒桐 于恒冰 于恒微 于恒瑶 于恒楠 于恒兰 于恒希希望能帮到你,祝你好运

关于杨字取名女生的意义和建议,请参考以下内容:
1. 杨:杨树十分高大挺拔,代表着阳刚之气、坚韧不屈的精神,因此取名杨字可以表现女孩的坚强、自信和勇气。
2. 杨柳:杨柳柔美、轻盈,能够代表女孩柔情似水的特质,所以取名为杨柳或者柳也是不错的选择。
3. 杨婷:杨婷是一个联合名,杨表示寒梅立于冬雪之中,婷表示美貌、温婉,因此取名为杨婷可以表现女孩的清新可爱和气质优雅。
4. 杨洁:洁含义为干净、纯洁,而杨则代表阳刚、高大,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女孩既有坚毅、有力的一面,同时又有温柔、纯净的特质。
5. 其他:除了以上几种,还可以将杨字与其他的字相结合,如杨晨、杨萍、杨芳等,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可以根据女孩的个性和家庭的喜好来选择。

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
充分利用名字蕴含的意义来教育孩子为人处世之道,这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如果给孩子所取名字富于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话,这份名字的解释就足以用来当作家训指导教育孩子成长,对孩子品性才能的培养有很大的裨益并留给子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纪念文字,这也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大文学家苏洵为儿子苏轼(苏东坡)、苏辙取名时就曾专门写过一篇名为《名二子》的文章解释儿子名字的含义并用之教育苏轼、苏辙兄弟;而苏轼、苏辙兄弟也把这篇文章奉为为家训及人生座右铭,以鞭策自己并纪念父亲。这是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也是名字意蕴对于子女教育产生影响的一个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