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删补易全书介绍,六爻占卜最好的图书推荐
2021-09-01 00:31:45 19
关于增删补易全书介绍
如果有人问我:学习六爻占法最好从哪本书开始?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增删卜易》;如果有人问我:要想使断卦水平提高到神而明之的境界,应该读哪本书?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增删卜易》。我认为在六爻占法典籍中,这本书是手屈一指的,既能深入又能浅出,极善于引导后人。正如增删者李文辉所说:“是书讲解甚明,初学者不用投师,即知占卜,知易者愈得其精,精易者愈得其奥,不须半载工夫,得野鹤四十余年之积学,从此宁有不验之卦乎?”
本书的原作者野鹤老人,是历史上的一位神秘人物。有人说他是宋朝人,也有人提出他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但都不了了之。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籍贯,更不用说生活经历了。我们只能从张文和李文辉的序言知道,他曾经“学道数十年,博览群书”,“存四十余年之占验,考证诸书,删辟其谬”,还长于命理、相术和六壬,并留下了六壬方面的占验,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来去杳无踪迹,正像一只超脱凡尘的野鹤。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李文辉,字觉子,也是一位占卜高人。他闭门二年,根据野鹤老人和自己的实占经验和卦例,质证古来的各种卜筮书籍,对其中内容应验的就留存,不应验的就删去,不合于易理的就加以批驳,另外得到巧妙应验的就增加进来,然后分门别类,编辑成书。还有一位叫李坦,字我平的,他不仅把野鹤老人的占验抄本介绍给李文辉,使之得以在美玉上施展雕琢技艺,还以鉴定者的身份对书中的内容加以点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代人,而是一个因共同的见地而形成的集体;所增益和删削的不是一两种占卜书,而是当时的“古今占卜诸书”。所以,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六爻占卜的总结性的著作,意味着对历代占卜典籍的一次总检讨和总批判。
作者们这次检讨和批判的成就,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一,许多人对《周易》关于“初筮告,三再渎”的说法发生了误解,以为凡再三占同一件事,都属于亵渎神明。而野鹤老人说:“予著此书传后贤之秘法者,无他法也。教浅学者凡遇卦之恍惚,心若未明,多占无碍;倘卦中已明现矣,不可再渎。至于占病者,一人有病,一家倶可代占,自有显然之卦。”“予生平以来稍得其奥者,全赖多占之力也。事之缓者,迟迟再占;事之急者,歇歇又占。不拘早晚,不必焚香,深更半夜亦可占之。只要单为此事而占,不可又占他事。”这种观点看似简单基础,实则属于凿破鸿蒙之论,打破了三千年来不必要的禁锢,可以消除卦象不明,糊涂断卦的弊端,可以使占断的准确性得到可靠的保证,所以作者称之为“赛锦囊”。
其二,各种占卜书论身命,都说“妻财子禄一卦能包,寿夭穷通六爻兼尽”。这种说法看似高深,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因为父子财官兄弟之间各有相忌相伤,如果执着于用一卦来兼断各方面的事情,必然陷入自相龌龊的境地。比如父母旺相,既是双亲健在的征象,又有父母爻旺相则伤子孙的说法,难道世上父母健在的人都无子嗣吗?又说“兄动妻亡财耗散”,难道世上的贫人寒士都是失去了配偶的人吗?所以野鹤老人说:“必兼而断者,即先贤犹在,执此问之,知亦无从置琢。”李文辉也说:“余今得其法者,分占之法也。”
其三,古法既运用五行生克制化,又有注重吉凶神煞;既用世爻,又用卦身和世身;既用用神,又认为独发独静、六合六冲、大象吉凶和明夷、观、贲等十卦不必用看用神,使人常常发生歧路之疑。作者根据实占经验,删去卦身和世身,只用世爻;删去绝大部分神煞和本命,其他神煞也只作为附合之神,使占断归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正理;删去明夷、观、贲等十卦,独发独静、六合六冲和大象吉凶只用作吉凶的参考,而把用神作为论断吉凶的主要依据。这样就刈除了许多卦理冗枝,使法度归一,使人在断卦过程中不再有歧路上的疑惑。
其四,对旬空、月破、刑冲、进退神,一一质证,别阐奥理;对墓绝生旺,动散反伏,层层剖析,辨别真伪。例如,作者批驳了古人关于旬空、月破、动散为无用的说法,提出了“神兆机于动,动必有因”,今日虽然休静空破散或者受制,以后当值、逢冲、出空填实时吉凶还要应验的论断;认为“独犯三刑,得验者少”,“至于子卯、辰戌丑未,亦有验者,皆附和而为凶”;六害一章只存篇名,因全无应验而将内容完全删去,等等。类似的例子在书中不胜枚举。
其五,作者所批判和增删的所谓“古今占卜诸书”,大都是历史上的名著,如《卜筮全书》《卜筮大全》、《易林补遗》、《易冒》等。特别是《黄金策》,是明代国师刘伯温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奉为六爻占卜的圭臬,许多流传甚广的占卜书都收录并注释了它,而作者却对它进行了大胆、全面的评论、增删和改写。例如对其总断部分《千金策》,“最要者身位,喜扶而不喜伤”一句,被直接改成了“不验者身位,宜删而不宜存”;评论“用化用,有用无用”一语说“此论非理”;评论“德入卦无谋不遂”一语为“多事之论”;就“遇兄则财莫能聚,遇子则身不犯刑”说:“《黄金策》自此之后,皆非理也。”并另写新的赋文。这样增删和结果,正如李我平评价《千金赋》所说:“昔有人曰:‘有能易一字,予以千金。’……不意野鹤老人前后增删,另作注解,以成全璧。余不能遗以千金,从此名之‘万金赋’可也。”总断《千金赋》是这样,整个《黄金策》也都是这样。
总之,《增删卜易》无愧于“尽辟诸书之讹,独出一心之悟;发先贤未发之理,启后人易晓之门”的评价。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不但为其精微的辨析所注释折服,也时常为作者的求真精神所感动,这在阅读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例如野鹤老人说:“予存四十年之占验,无一卦而不关心,如占得有疑之卦,虽数年亦存意探之。”“又云辰午酉亥谓之自刑者,予屡试之……占过数十年,只验得一卦。”“余因求验之法,每遇拜扫之时,到各坟上命伊占之,知人觅地,就而占之,如此多年,始得其秘。”李文辉说:“每占一卦,默存其稿,至期探之,验与不验,悉以笔记……”“余屡于疾病之占卦,卦卦留神……存留验,不验又试;试之不验,而再试之;一而十,十而百,全不验者,始尽删之。”李我平说:“留书传世,须一字开后人之茅塞,一言破千古之疑患……”
作者的用心如此良苦,表明他们对历代占卜著作的批判和增删,是建立在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卦例基础上的,他们破千古之疑、正千古之失的勇气也来源于这里,所以能成就《增删卜易》这样一部历久弥新、被许多人推为第一的六爻占卜名著。
为了证成书中的观点,本书还列举了近500个应验卦例,其数量之多,为在同类书中所仅见;而且其中多有巧妙的应验,读来令人开始觉得匪夷所思,却越琢磨越有味道,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所以研读本书,切不可笼统地走马观花,只看不思;更不可光看理论却忽视书中卦例,否则无异于买椟还珠,空入宝山。
据《中国大预测家》一书记载,一位当代易学家在开始学习易占的时候,师付要他把《增删卜易》全部背诵下来,做不到就要打板子。可见后世对它多么推崇。我们也许不必把全书背主诵下来,也没有老师打我们的板子,但是不能不小心读书不精、算卦不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这比挨师付的板子严重多了。
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曾有人提出异议。比如书中提出的分占方法,一些崇尚一卦多断的人认为只是很初级的理论,掌握信息不全面,也不能上层次。但其实这是对本书的一种误解。书中多处强调,“卦有不应所问之事,而反应所未问之事”,多次强调“神有舍小事而报大事,有舍小吉而报大凶,有舍此应彼,舍彼应此,占我应他,占他应我,乃旦夕祸福将至”,并且多有以前卦推论未问之事的卦例,达到了“知几其神”、“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境界,怎么能说只是很初级的理论,掌握信息不全面,也不能上层次呢?至于强调分占法和一事一断,那是为了抓住核心问题,突出主要信息,确保髙度的应验率与水平发挥的稳定性,所以是很自然的。
还有的人对书中的许多卦例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书中的许多卦算错了,甚至动辄说书中的观点是在误人。这就未免太过份了。重复地说,书中的观点都从作者们的经验之谈,卦例也都是全部应验了的。这样看来,难道书中的观点真会错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吗?难道书中卦例竟有许多伪造的吗?以野鹤老人和李文辉那样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是不可想象的,而只要不是这样认为,那就还是以采取老老实实地态度为好。
因为书好,出版的就多,而每次出版,错漏和删改都在所不免,以至所有版本之间差别都很大,所以在同类书中,《增删卜易》的校正工作是最难的。为了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充足、更接近原貌的版本,经过慎重考虑,本书的校正工作以中国戏剧出版出版、由韩少清点校的版本为主要依据,尽管这个版本出现晚,错误多,校正困难很大;同时参考了民国三十年上海锦章书局的《考证增删卜易》、上海大成书局印行的《校正增删卜易》、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乾元享点校的版本,以及互联网上的多种版本,此外还参考了鼎升先生校注《增删卜易》的手记等资料,订正了许多错误,补充了许多卦例,以至实际上成了一件百纳衣。
对于本书的今译,笔者原本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原书文字并不艰深,大量的术语又不能今译;但是又想,假如今译能能使更多的人阅读这本书,并且读得更顺畅,不也不失一件好事吗?所以既然读者和出版商都有今译的要求,笔者也就随顺了,而且除了《卦象章》、《卦象图章》之类不必译的内容之外,都是有一句译一句,可以算是全译。
本书的注释工作,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考虑到许多有关六爻占卜的专门知识,书中都有专门的讲解,如果再加以注释,未免重复,而且类似的情况为数极多,要注释就等于把书中的内容重复一遍,故一律不注,想要了解这些知识的读者,可以从正文中去查找。二是对原文中属于古代语文方面的词语,一律不加注释,因为本书属于今译本,不必再做古文教员。三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对书中的一些避讳的字、代用的字,如玄武的“玄”作“玄”,丘墓的“丘”作“邱”、凶煞的“煞”作“杀”等,一律改为本字。
这个译注本《增删卜易》终于完成了,笔者好像完成了一件心愿,感到轻松了许多,也欣慰了许多。不过有时也难免有些忐忑: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要对得住古书、作者和读者才好。因此,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谨以此作为本书译注本的前言。